公共文化空间要走“新”路子

李海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18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李海州

  近日, 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获奖名单公布。 其中,普陀六横综合文化站荣获“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 成为舟山又一文旅“新名片”(来源3月5日《舟山网》)。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2684个空间报名,六横综合文化站能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更有特色、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当前在公共文化空间服务“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已得到解决,但如今广大群众的文化体验需要更加优质化、均等化、多元化、个性化、新潮化,更具沉浸感。同时,未来公共文化空间本身呈现出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和技术新的特点。因此,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新”路子,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采用优化存量和嵌入增量的方式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布局到城市街区、商业楼宇、交通枢纽、社区园区、公园景点等人流密集区域,秉持“小而美”的建设原则,多以小型空间为主,优化结构和提升品质,营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触手可及的文化氛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做到新业态、多元素融合。不同于书店、博物馆、文化馆、公园等传统公共文化空间聚焦于某一业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了阅读、艺术、展览、餐饮等多维业态的优势,实现多业态跨界融合发展,能够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服务。多元素的融合碰撞将发挥独特的化学反应,从而营造出不同的场景氛围,带给老百姓沉浸式新体验。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建立创新的运营管理机制。要创新公共文化政策协同机制,以“开放、创新、共享”的服务运行理念,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创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和活动组织,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空间营造平台,使公共文化空间能够健康、可持续地运行。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更多结合新技术,对接、融入国家和地方公共文化云平台,通过各类终端,实现汇资讯、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看好书、赶大集等功能,以互动式、预约式、菜单式服务提高用户使用、参与的便捷度,提升服务效能。要普遍地综合运用人脸识别、物联网、远程监控等技术,实现了无人值守环境中的公众自助操作,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总之,未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颜值与内涵兼具的新空间,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