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也是发展中的阵痛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18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一叶扁舟
春节过后,又是一年招工季,但并非每一场招聘会都热火朝天。3月2日,普陀举行“春风送岗”新春人力资源大型招聘会,聚集全市70余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500多个职位、2000余个岗位,但最终供求对接成功的并不多。在普陀区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叶柳池看来,这场招聘会只能满足企业30%的招工需求(据《舟山晚报》3月5日报道)。一些企业求贤若渴,一些行业用工短缺,但抛出的“绣球”愣是鲜有人接,招工难实为发展中的阵痛。
冷热不均,呈现结构性矛盾
一说招工难,很多人都会想到社会老龄化、人力资源短缺等因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相比于民工潮汹涌、想招多少工就有多少人的年代,如今确实捉襟见肘了。但与此同时,就业还远未到充分的程度。在一些求职现场,一岗难求现象同样司空见惯。“考公热”更是经久不退,成百上千的大学生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并不罕见。
之所以冷热不均,呈现出的是供需难以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在这场招聘会上,诸多“5060”反而成了求职主流,而那些年龄不限、要求不高的岗位是很难入年轻人法眼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人们的眼界也越来越高了,“只要给钱啥活都干”的农民工早已难觅踪迹,这虽然会导致一些企业招工难,但却不失为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另外,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也使得人们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没有文化、只有力气,干啥体力活都一样,当然可以不挑不拣,但有了文化、有了专业就不同了。报道中说,很多年轻人都想找轻松的岗位,比如有位女生投出的4份简历均为文员岗位。这其实很正常,学的专业就是“文”的,当然要找文员岗位,找“武”的也干不了啊。
可见,招工难与求职难是并存的,反映出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其中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低端岗位已日益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同时,大学在盲目扩张中造成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不协调问题,其不良后果也不断暴露在人才市场上。
转变观念,顺应人往高处走
面对招工难,一些企业总在埋怨如今的年轻人总是图舒适、爱“躺平”,还动不动就跳槽,而社会舆论也偏向于劝导人们不挑不拣从一线的艰苦岗位干起。其实,轮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谁都是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工作岗位。
人们常说,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当公务员还是环卫工人都是为人民服务。但是,不同的职业发展程度并不均衡,同样的职业也有高低落差,人们在求职中必然会选择“人往高处走”。让大学生去搬垃圾桶肯定会出现招工难,但假如是智能化操作岗位,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在招聘会现场,一家护理院推出了100名养老护理员岗位,还打出了月薪“5000元~7000元”的宣传语,但只吸引了几名50多岁的求职者询问,一天下来签下意向书的仅6人。一种习惯性的说法是,人们普遍不愿做“伺候人”的工作。但是,医生、护士也同样是“伺候人”的,为什么就没有招工难一说呢?
一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点人们的择业观念是无济于事的,与其劝导大家转变观念,不如顺应“人往高处走”的求职心理,通过转型升级、提高待遇去“挽救”那些无人问津的岗位。事实上,希望工作更轻松、更舒适也没有错,更何况很多人追求“好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躺平”。事实上,一些白领岗位同样十分辛苦,只不过不是满头大汗那种苦。
社会转型,坚持需求为导向
眼下的招工难应该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阵痛,理当通过整个社会的转型来化解。很多岗位之所以招工难,其实是产能落后、经营粗放的一种“症状”,是对转型升级的一种倒逼。以创新为引领,加快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改造步伐,促进岗位由低端向高端转型,才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全社会的就业需求。
教育是为了给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理当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前些年,一些高校为了做大规模,纷纷扩招不需要实验室等巨大投入的文科,这就必然导致文科生供大于求,文员岗位一岗难求。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中急需技术人才,而相应的理工科和职业教育却发育不良、供给不力,招工难现象也就难以避免。
社会日趋老龄化,为老服务注定会是充满生机的新兴产业。眼下出现的养老护理员岗位之所以招工难,并不意味着不景气,而恰恰说明这个行业亟待提升。随着人们对养老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老人照顾老人”只能是权宜之计,养老护理员并非只要有力气、肯吃苦就能胜任,更应该是具备多方面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养老服务机构变得更高端,从业人员的待遇也水涨船高,何愁年轻人不愿入行。
中国社会在实现全面小康之后正向共同富裕迈进,这也必然会改变人们的择业观。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为了满足个性爱好、实现自我价值,怎能不比一比、看一看?因此,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围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积极转型。行业更加现代化,岗位更加人性化,随着社会越来越好,相信招工难与求职难的矛盾终将逐渐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