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寒“铠甲”军大衣

曹宁元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17日 第 02 版 )

  □曹宁元

  “绿色战袍身上披,潮流还是军大衣……”曾经温暖了几代人,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军大衣,去年冬天经“一批大学生重新穿上军大衣”的亮丽图文引燃,又火速走红天下。这不,也自然而然唤醒了我(一名退役军人)对军大衣的美好回忆。

  那年岁暮,刚穿上绿军装的我不远千里来到风歌雪舞的东北野战军驻地。由于天气寒冷,部队立马给全体新兵发齐“四皮”,即:皮帽子、皮手套、大头鞋(外表棕黄皮和军绿色帆布,里面是浓密的动物毛)和毛皮大衣(注:那时候陆军发的大衣皆是军绿色彩,但北方部队的军大衣里层是毛皮,而南方部队的军大衣里面是棉花)。皮帽子和大头鞋是提前发好的,皮手套和毛皮大衣是新兵到军营后发给的。每人一件的军大衣,外表是军绿色棉布,里面全是白白的、软软的正宗蒙古羊皮毛,穿在身上不仅隔风隔冷挺暖和,而且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潇洒。打那以后,这件军用皮毛大衣始终陪伴着我的军旅生涯。

  东北的气候与南方不同,一年大半是寒冷气候。往往9月下旬便陆陆续续开始降雪,一直到翌年3月还迟迟不肯停止。冬季,室外气温零下10~零下20摄氏度,最寒冷的时节,还会到零下40~零下50摄氏度。处于极冷天,屋门口需挂棉被,两层玻璃窗户中间的缝隙塞木屑,摆在室内灶旁的水缸水里必须放入一个木条或木板,不然水缸就会连缸带冰被冻裂而破损。由此可见,保暖耐用、性价比高的军大衣在北方部队中的作用,不仅可抵御酷寒,且携带轻便,是野战部队官兵心目中一件弥足珍贵的护身“铠甲”。

  我们部队主力时常活动于黑龙江、辽宁、西北等边境域地。1976年,我们部队奉命赴内蒙古昭乌达盟(现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执行特殊任务,在当地大草原驻扎大半年。白天和夜间的气温相差很大。夏天,大草原午间是烘烘的热,而夜里气温骤然降低。我们驻地草原有两条“叮咚叮咚”流淌的蜿蜒小溪,我亲眼所见盛夏时节,溪沟两壁杂乱野草上依然零零散散地挂着串串冰凌。晩上,大家都感到房子外面冷飕飕的,在野外观看露天电影和牧民慰问演出时,不得不穿上毛皮军大衣。连夏夜都这样,那在其他季节穿大衣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事。

  珍贵漂亮的军大衣发到手后,大家喜欢又爱惜。每天出操之后早饭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大衣和被子整理好,一定要叠得方方正正。相比而言,被子好叠一点,皮毛大衣也要叠得像被子一样正规格块,确实很不容易。年轻的士兵酷爱美,每每穿上军大衣,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自我感觉挺神气,整天气质特好。一到星期天,精神抖擞的战友们就会时不时跑到市街横头的那家照相馆照相,当然我也是。照片出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邮寄回家里,父母来信说,穿着军大衣的照片特漂亮、帅气!我们部队驻地附近有一座巍峨雄奇的高山,山间原始森林中的各种树木非常茂密。春夏季节,清澈的雪水沿着溪沟潺潺流下,泉潭中袅袅飘升着弥漫的气雾。到了冬天,此山就变成了壮丽的雪山。假日里,我们穿上军大衣常去雪山顶部游玩。在雪山上活动,倘若有点儿累,可以仰躺在白雪上面闭目养神,这儿的雪感觉并不太冷(因我穿着军用皮毛大衣呀),也不易融化,躺在上面软绵绵的,非常舒坦。

  说实在,东北的冬季真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当年自己在长期的北方军旅中,经受冰封雪裹的漫长寒冬,始终与军大衣依依相伴,不离不弃。穿上军绿色毛皮大衣,能在冰天雪地实施野行拉练;能在大雪纷飞的夜间站岗值勤;能在连底冰冻的江面上练队列或散步;能在奔驰的解放牌卡车上迎风伫立;能在寒冬腊月里当作加被盖身增温……光阴荏苒,时移事迁。之后的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军营——退役回到了海浪簇拥不息的岱山岛。在乡镇当武装部长期间,县人武部又给我发了一件棉军大衣,冬天穿在身上暖烘烘,同样深情与实用。

  这不,这件风风雨雨跟随我多年已半新半旧的棉军大衣,至今还保留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