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让传统节日更有味

月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14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月湖

  元宵节下午,“福在舟山 龙年吉祥”阿拉过元宵嘞活动在舟山海洋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节日魅力。与此同时,全市各地闹元宵活动热闹上演,定海灯火映“靓”古城,普陀水街欣欣向“龙”,岱山猜灯谜包汤圆、文化礼堂闹元宵,嵊泗“元宵+文化”海岛节庆火出圈……自2018年起,每年的春节、元宵、端午和中秋,我市都会为广大市民、游客送上主客共享、精彩纷呈的文旅体大餐。接下来,将继续深化创新、与时俱进,让沉浸交融式文体表演亮相更多舞台、惠及更多百姓,把“阿拉过节嘞”这张舟山文旅“金名片”擦得更亮(据《舟山日报》2月25日报道)。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民俗文化让传统节日更有味,有益于在“以文化人”的同时提升城市软实力。

  过节就该有文化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内涵,这就需要通过民俗文化来加以彰显和渲染,从而营造出特色鲜明的节日氛围。否则,就容易把所有的节日都过成千篇一律的购物节、旅游节,短期看似乎拉动了内需、繁荣了经济,但长此以往难免令人无感。

  人心是需要文化滋润和慰藉的,生活越富庶、社会越发展就越是如此。一直以来,“年味淡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吐槽,而各种“拥堵游”更加剧了人们的焦虑。这多半是因为,前些年大家收入增加了,都用吃喝、旅游来提升过年的“含金量”,而眼下平日里就有吃有喝有旅游,没有文化味的春节就显得乏味了。

  由专注于年货供应,到不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这应该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必要转型。最近几年,我市越来越重视营造节日文化氛围,尤其在春节期间,除了张灯结彩、莺歌燕舞,还积极组织各类民间民俗活动,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宽对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使城乡居民切身体会到年味的逐渐回归。而越是如此,意犹未尽的人们越是对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新生期盼。

  闹完元宵,年味就将散尽,但传统节日还会接踵而至,民俗文化仍需持续升温。如何不断优化文化供给侧、如何不断提升文化参与度、如何让非遗推陈出新,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而只有交出高分答卷,才能在文化惠民中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众乐乐还须常态化

  参与性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广大民众既是民俗文化的共享者,同时也应该是创造者、参与者。大家都不会包汤圆,元宵节就会少一分热气腾腾的气氛。民俗表演也同样如此,以“群众演员”为主体,兴之所至观众也可以一起参与进来、互动起来,这样的文化活动才能做到遍地开花、热闹祥和。显然,如今的节日文化活动虽然方兴未艾,但更多人还是旁观者,离人人参与的“众乐乐”仍有不少差距。

  群众喜闻乐见、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推广起来应该不会太难,关键是要善于策划、善于组织。放眼城乡,有多少大妈自发聚在一起跳广场舞。如能因势利导,植入民俗文化表演大可水到渠成。这样,平日里自娱自乐各成风景,节日里就是一支支走村串巷的民俗表演队。如法炮制,打造各种表演队,定期组织汇演、比赛,何愁节日里闹猛不起来?

  同样,民俗表演还可从娃娃抓起。如今的小学生,人手一根跳绳跳得飞快,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学练其他的“绝招”呢?都说一些非遗表演后继乏人,如能纳入到乡土教材,让孩子们凭兴趣选择非遗项目,既学技能又练体魄,并且能通过体能测试,岂不是皆大欢喜?闹元宵表演中有孩子们出场,也就能吸引更多家长前来捧场。

  可见,让传统节日在传统文化加持下更加红红火火,既需要政府搭台,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唱戏。人们既然已经从节日文化中尝到了甜头,也必定会有更高的热情参与其中。如此年复一年,众乐乐必将常态化。

  有“钱途”才会有传承

  在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中,非遗表演无异于点睛之笔。假如没有彰显节日特色的相关非遗表演,文化活动再热闹也终究缺少灵魂。然而,人们在为非遗表演喝彩的同时也难免心生担忧:一些民间绝活会不会失传?

  同样是非遗,有的容易普及,但一些高难度的绝活更需要师承,并通过费时耗力的苦练才能最终学成。假如没有相应回报,谁愿意入行?眼下各地虽然重视非遗保护,但非遗传人大多上了年岁,招徒难是最大问题。学了绝活有收入、能就业,非遗才能后继有人。

  从前的人们生计困顿,学任何手艺大概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行当或因技术进步、或因迭代升级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哪怕技艺再精湛也难有市场。于是,一些具有文化沉淀的绝活就成了需要保护的非遗。

  文物只要藏在博物馆里就可以了,但非遗却需要年轻人去传承,这就需要解决“钱途”问题。换句话说,非遗有 “钱途”,传承才会有力度。因此,只有通过文旅融合,让非遗作品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让非遗表演成为游客喜爱的节目,非遗才能直接或间接地变现,从而重新成为吸引爱好者入行的职业。

  眼下,我市各地都在积极培育非遗工坊、非遗体验基地(点)、非遗民宿,这应该也是非遗奔“钱途”、促共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更要注重制度建设,将富有当地特色的非遗节目列入景区常设表演,这样就能在提升旅游文化的同时确保非遗队伍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