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电动自行车成为“高楼杀手”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09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一叶扁舟

  近日,外地接连发生的几起高层建筑火灾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尤其是南京市雨花台区一小区发生火灾,造成15死44伤的惨重损失。经初步查明,火灾系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起火引发,随后黑烟通过楼道和采光井涌至中高楼层。而我市当前投用的高层建筑已有1807幢,近6年来消防部门共接到高层建筑火警139起,成灾24起,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也造成直接财产损失97.9万元。与此同时,在诸多火灾隐患中,电动自行车问题高居榜首(据《舟山日报》3月1日报道)。外地教训足以让我们“时时放心不下”,各项防范措施理应严格落实,尤其要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通过综合施策不让电动车成为“高楼杀手”。

  不能坐等灾难降临,规则必须执行起来

  一直以来,人们称违规骑行的电动自行车为“马路杀手”。淘汰旧版电动自行车,施行电动自行车新规,更多也是围绕安全行驶来提质限速的,事实上也起到了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的作用。殊不知,电动自行车还是潜在的“高楼杀手”,而从危害程度来看,一旦引发火灾后果甚至会远超交通事故。

  事实上,我市业已发生的高层建筑火警火灾,不少就是由电动自行车起火引起的。而最近的记者探访发现,各地居民小区电动自行车乱象仍较为突出,主要是乱停乱放乱充电现象普遍存在,集中停放区域也存在划设不合理且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任由这些司空见惯的乱象存在下去,无异于坐等灾难降临。

  德国的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那就是: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的道理,在各类事故中频频应验。一次次无视隐患、挑战规则,终将“等”来灭顶之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每一条规定,无不是从血与火的教训中得出的,而只要严格遵守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但在现实生活中,“规则失灵”现象普遍存在。如根据规定,室内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与疏散楼梯要采用实体墙进行完全防火分割,但实际上很多电动自行车都“不分场合”地乱停乱放,一旦有一辆起火就会肆意蔓延,后果不堪设想。要避免灾难,规则就必须执行起来。

  形成生命至上共识,各方都要行动起来

  我市整治电动自行车消防隐患一直都在进行,特别是创城以来,各地治理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乱拉线力度不可谓不大。只是顽症未能根治,乱象依旧反弹。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巨大,而停车、充电却有诸多不便之处,导致很多人我行我素、管理者无可奈何。

  在惨痛的教训面前,全社会理应形成生命至上的高度共识。时刻做到规范停车、定点充电,固然会派生出各种不便,但与宝贵的生命相比,再多的麻烦又算得了什么?对于管理者、执法者来说同样如此,为了消除隐患、确保平安,理当多方破解电动自行车停车、充电难题,并不遗余力地治理乱象。

  电动车问题高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榜首,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只要各方都动起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居民人人自觉、物业恪尽职守,监管常态落实、整治雷厉风行,终将让高楼居民高枕无忧。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些老旧高层建筑因当时无须消防审批,存在消防车道未环通、缺乏登高扑救面、疏散楼梯形式不符合要求、自动消防设施未安装等先天消防隐患。但只要各方重视共同努力,一丝不苟地从治理电动自行车乱象等实际行动做起,依然不难远离火灾。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执法必须严格起来

  2月29日,“南京消防”微信公众号发布《告广大市民、社会单位的一封信》。其中提出,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禁止携带电动自行车或者其蓄电池进入乘客电梯。不得使用不合格的充电器和电池产品,不得违规改装电动自行车。禁止在楼梯间、楼道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堆放物品、停放车辆。电动自行车存放、充电场所应当独立设置,并与高层民用建筑保持安全距离;确需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内的,应当与该建筑的其他部分进行防火分隔。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可以相信,经过亡羊补牢,南京一定能全面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并最大程度地避免类似火灾的发生。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吸取外地教训,做到未亡羊而先补牢,更可谓善莫大焉。

  不难发现,南京发布的禁止高层民用建筑门厅停放电动自行车等诸多“严令”,并非新规而只是对相关法律规定的重申。无非是,这些规定以前或因“法不责众”而很难落到实处,在大灾大难之后更容易被全社会接受而已。我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形势平稳,这容易让一些居民产生侥幸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要需要通过严格执法来推进消防安全。对乱停乱放乱充电行为该纠则纠、该罚则罚,电动自行车才能规矩起来。

  没有再比惨痛事故更令人触目惊心了,防在前头才是对生命的最好呵护。执法严格起来,绝不让电动自行车成为“高楼杀手”,必须有“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果敢和担当,真正让消防安全法规成为老百姓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