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用工荒 何时能不荒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2月08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一叶扁舟

  为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有序用工,助力2024年全市经济“开门红、开门旺、开门稳”,我市将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推出一系列用工保障服务,为广大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据《舟山日报》1月18日报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春节来临总难免用工荒。历经三年疫情之后的第一个春节,返乡潮提前涌动,用工荒更是在所难免。在人社部门开展专项就业服务的同时,全社会也应积极应对。

  优质服务聚人气

  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可谓每逢春节必“抢人”,积极主动地深入劳动力输出地开展劳务协作、实施专场招聘,同时开展线上直播带岗活动,竭尽所能为企业提供用工保障,这种“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值得点赞。今年主要是通过赴外招聘、本地招聘和校园招聘这三种形式开展招聘工作,全面搭建起供需对接平台,这样的“组合拳”显然更具针对性,相信一定会更富实效。

  春节固然是团聚的节日,但企业不能停工、社会不能停摆,总还得有人坚守岗位。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国际双循环片刻不能停顿,用工荒也就必须克服。事实上,春节虽然用工紧缺,但也并不意味着无工可用。新居民走了,本地人还在;有人想度假,也有人想趁着假期多挣些钱……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我市人社部门用保姆式的优质服务聚人气,显然是合乎情理的。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的现实语境下,就是要通过统筹人力资源、优化公共服务来最大程度地集聚人气、保障用工。当然,“抢人”并不全靠临时抱佛脚。最近几年我市一直在持续营造引人留人氛围,包括优化劳动力市场服务、保障农民工权益、解决欠薪问题等等。有了良好的口碑,人到用时才能一呼百应。

  与人社部门组织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相呼应,用人企业更须拿出求贤若渴的诚意,让春节打工成为一种乐事。过去几年,我市众多企业在落实薪酬待遇的同时,还采取专车接送、改善食宿、派送过年礼包等优工惠工措施,有效实现了春节期间用工不荒,一些员工还通过“老乡带老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之需。这些好的做法,理应继续发扬光大。

  恒温用工解“春荒”

  每逢春节都会程度不同地出现用工荒,表面上看是大批员工回家过年造成的,其实更有深层次的原因。不少行业都需要在春节期间正常运转,比如医院、供电、环卫等部门,坚守岗位的也不乏外地员工。但为什么“春荒”总是发生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反正都是“临时工”,既然企业可以想用就用、想炒就炒,员工当然也就说走就走。

  假如企业能把员工当“正式工”看待,优化薪酬待遇,完善五险一金,计算连续工龄,落实带薪年假,想必就能稳定“基本面”。“恒温”远比春节期间“暖一下”更让人有归属感、获得感,谁会为了过个年而丢了好工作?

  这样一来,当然会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但反过来说,员工跳槽率高、流动性大同样也会降低效率、增加投入。春节前走一批,春节后再招一批,免不了就得重新培训、重新适应,这一切都需要企业支付成本。整个社会同样为年复一年的“春荒”支付着不菲的成本。

  因此,在倡导企业家良知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通过加强劳动执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工会组织也须增强工薪待遇的“议价”能力,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有更加体面的收入和方方面面的权益保障。不断优化就业环境,不失为培养劳动力大军的长远之计。

  机器换人破难题

  通过招聘临时用工可以化解“春荒”,这本身就暴露了一些企业粗放经营、低端用工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假如技术性岗位大量缺人,临时性用工根本就无法救急。从这个角度说,反复出现的“春荒”,也是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次次倒逼,只有拉长科技落后、产能低下的短板,才能爬坡过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也就有望彻底摆脱用工荒困境。

  眼下,中国社会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步伐的加快,地区之间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地“家门口”就业机会不断增多,而人们的择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红利”必然要由数量规模型转入技能素质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下一些企业貌似不愁订单,但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弱,明显处于产业链底端。与其年年闹“春荒”,不如变长痛为短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落后产能、植入先进工艺,在转型升级、机器换人中寻求长远发展的生机。

  近日,杭州开出市中心往返高铁站、机场的自动驾驶网约车路线,多辆L4级别的网约车上路试运行。而在我市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无人驾驶集卡也早已运行。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还展示了破解用工荒的可期盼场景。事实上,我市不少企业已在智慧加持、机器换人中先行一步,这些企业自然也就更容易摆脱用工荒。

  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机器换人同步进行,广大劳动者不但不会因企业转型升级失去岗位,还能通过提升劳动技能更好地走向共同富裕。他们可以升级为技术工人,还可以转移到养老服务等服务行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过上更加稳定、更加富足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