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海岛“菜园子”大有可为
简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19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丨简之
上月15日,在新城举行的2023舟山海岛现代农业设施蔬菜项目招商洽谈会上,我市各县区(功能区)农业方面的相关负责人,与来自省内外的27家农业企业客商、种植大户等“面对面”洽谈合作,双桥街道设施蔬菜项目、普陀区数智农业植物工厂产业园项目、岱山县火箭农场智能玻璃温室项目、泗礁岛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等5个项目与相关企业签约,达成意向投资金额近1亿元,为推进我市设施蔬菜发展再“加码”(据《舟山日报》上月16日报道)。一下签下5个大单,让人们对海岛设施蔬菜项目刮目相看,似乎也意味着建好海岛“菜园子”大有可为。
蔬菜不能自给或许是一种“躺平”心理
长期以来,舟山“蔬菜不能自给”几乎已成固化思维。事实上,我市也确实一直从外地“进口”蔬菜。在上月强寒潮袭来之际,有关部门就从山东调入大量蔬菜保障“菜篮子”供应。然而,我市已启动“设施蔬菜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落地建设一批现代规模设施农业项目,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自给率。这就引发人们的重新思考:海岛蔬菜不能自给或许更是一种“躺平”心理。
信心是很重要的。越是成绩好越会努力,而越是学习基础不好的人越容易“躺平”,这大概是一种常见现象。海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也很容易让人对种粮种菜失去信心,从而产生“躺平”心理。这样一来,舟山向大陆供应水产品,蔬菜则依赖大陆供应,似乎也就变得合情合理。
殊不知,海岛地区虽然土地稀缺,但未尝不能打造产出丰盛的“菜园子”。这是因为,海岛城市的人口总量也相对较小。当然,任何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都是有所偏重的,并不需要一切自产自足,舟山人吃外地蔬菜未尝不可。问题在于,一方面宝贵的土地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实在可惜,另一方面外地蔬菜主导菜市容易助推菜价贵。
这些年,舟山“菜价贵”一直是民生痛点,而蔬菜不能自给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于其他商品,蔬菜从大陆运入不仅会产生更多运费,还难免增加流通环节、产生途中损耗,这一切都会推高菜价。正因如此,有必要克服“躺平”心理,通过大力建设海岛“菜园子”来提高蔬菜自给能力。据报道,去年下半年,投资3000万元、规划用地37.71亩的泗礁岛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每年有望为嵊泗县菜篮子工程提供不少于500吨的蔬菜保供,相当于使嵊泗蔬菜生产自给率提高5%~6%。地域不大的菜园镇也能建起“大菜园”,这对于建好海岛“菜园子”无疑具有示范意义。
让每一寸土地都绿意盎然
海岛地区并非无地可种,只是由于碎片化的土地很难呈现规模效应,导致农民种菜积极性不高,这也是本土种菜大户很难产生的原因所在。最近几年,我市各地通过土地流转整理出大片土地,并引进外地种植大户承包经营,显著提升了蔬菜自给率。在本次洽谈会上,全市共推出6000亩左右、20多块地来发展设施蔬菜项目,应该是规划整理土地的最新成果。
实践表明,盘活海岛“菜园子”大有潜力可挖。普陀区展茅街道2023年启动4个现代化农业项目,通过引进外资、依靠数字科技深耕智慧农业、提高亩均效益,一下激活了1500亩低效土地。黄杨尖村虞家湾还实施“旱改水”项目,将30亩低效山坡地改成鱼稻共生的景观梯田。眼下,在展茅菜场上市的蔬菜数量充足、价格低廉,吸引了不少城市居民前往采购。
除了成片开发的土地,各小岛在环境整治中整理出来的零星菜地看似不起眼,却同样积少成多扩大着海岛“菜园子”。这些“巴掌地”固然不能成为城市“菜篮子”的供给侧,但却提高了海岛蔬菜自给能力,这样就在增加老百姓收成的同时,于无形之中减轻了整座城市的蔬菜供应压力。
通过土地流转以及边角料土地的充分利用,让海岛的每一寸土地都绿意盎然,不但可以显著增加蔬菜供给,还能产生绿化美化乡村的环境效益。从某种角度说,这种正面的溢出效应更能促使各地积极开发零星土地。由此可见,近年来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也在悄然推进着海岛“菜园子”建设。
破解“卖难”现象是最好的激励
人们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要条件允许总会不遗余力地体验农耕之乐。事实上,舟山的许多小岛不仅适合种蔬菜,还种出了不少品质优良的特产。但由于海岛种植业规模普遍较小,很难各自组织起有效的营销网络,一旦蔬菜上市往往提篮小卖无法售完,而进入各大菜市、商超又缺乏渠道,于是常常遭遇“卖难”现象。
2023年4月“舟农先锋”党建直播间联合“小岛你好·四季行”融媒体公益新闻行动在市新闻传媒中心进行了一场土豆直播专场,专门为定海区环南街道大猫岛上的老人种植户推销土豆,结果2000箱特价大猫土豆很快被抢购一空。小小的大猫岛,光靠留守老人就种了100亩左右土豆,年产量在5万公斤以上,一岛一品的“菜园子”实在不可小觑。显然,破解“卖难”现象是对菜农的最好激励。
建好海岛“菜园子”,一头连着市民“菜篮子”,一头连着村民“钱袋子”。在“卖难”与“买难”并存的现实语境下,更应坚持地产蔬菜优先的原则,通过统筹全市“菜园子”,畅通流通渠道,促进岛际循环,让更多舟山本地蔬菜从“地头”直达“餐桌”。如此,也就有望在促进菜农积极性的同时,让市民的菜篮子轻些、再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