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用“拿来主义”

小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1月17日 第 03 版 )

  点滴录丨小小

  日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处理好规范实施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保证每周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

  “40分钟一堂课”的惯例或将被打破,这应该有利于提升课堂质量。而笔者想说的是,这样的“创新”其实不算新。20年前笔者参加过组织部门的一个短训班,在香港某大学上的就是递减式的“长短课”。第一节课50分钟,而随着学员疲劳度增加,接下来的课越上越短,而且变灌输为讨论,最后一节课作总结,10分钟就搞定。如此半天下来,大家都感到不累。

  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虽然又上过许许多多的课,但一直没能再上到记忆犹新的“长短课”。忽闻中小学或将打破“40分钟一堂课”,在为孩子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颇多感叹:我们的教育改革为什么如此迟钝?难道不能早些实行“拿来主义”吗?

  眼下,各行各业都十分注重创新。但是,很多“创新”是关着门搞出来的,辛辛苦苦发明出来后,突然发现所谓的新生事物却是人家玩剩的,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因此,创新更应有开放的姿态,了解“外面的世界”,善于运用“拿来主义”吸收和利用别人的经验做法,这样才不至于“瞎耽误工夫”,才能集中精力于货真价实的创新,从而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

  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强调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和先进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在崇尚创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做到耳聪目明,时刻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并善于从中吸取养分。只有这样,才会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高质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