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葫芦岛开发的几点建议

余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21日 第 03 版 )

  □余平

  葫芦岛位于普陀山东北方1.4公里处,整岛面积0.93平方公里,户籍数678户,岛上常住人口160人。葫芦岛四面环海,地理环境优越,与普陀山、洛迦山呈黄金三角。作为“小岛你好”首批试点村,全岛进行供水管网安装、污水管网改造、化粪池入户、村道建设、外墙粉刷、公厕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提升。文旅集团公司 “十间洋房”“电影院”原地宾馆兴建,部分民宿规划重建,岛上村民居住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旅游接待能力也有所增强。

  但笔者发现,葫芦岛开发仍有一定瓶颈,主要是同舟山其他海岛开发模式雷同,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也没有像东极诸岛、桃花岛、白沙岛主题突出,咫尺普陀山,但辐射效应有限,旅游留不住上岛客。

  笔者通过走访相关人士,查阅相关资料调研,认为有必要深化葫芦岛开发,下面是笔者不成熟想法,以供参考。

  一、调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纳入普陀山风景区统一管理

  葫芦岛形似葫芦,故称葫芦岛,但从空中俯瞰,更像一尊坐佛,与洛迦山、普陀山组成三角形佛岛群,以后可对外宣传是与洛迦山卧像对应的坐佛,更适应葫芦岛佛教文化的辐射开发。

  葫芦岛东南水道称莲花洋。旧志载“宋元丰中,倭夷入贡,见大士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洋之得名以此”。“莲洋午渡”作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很少有人提及,笔者经常坐船到葫芦岛工作,真正感受到了《莲洋午渡》“慧日澄圆觉海中,白莲香满献花风。何人不道天香杳,已自楼船面面通”诗中的那种美景。

  1945年,葫芦岛归普陀山乡管辖,至1963年葫芦岛从普陀山人民公社划出,独立建社。无论从葫芦岛佛教文化角度,还是历史上的隶属关系,笔者认为葫芦岛应同朱家尖的部分区域一样纳入普陀山风景区,归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统一管理。

  二、实施大桥连岛工程,改善出行条件

  葫芦岛海上自然条件比较差,适合建造码头的海域容易生浪,正常通航天数比其他岛屿要短,影响海上客货运船的通航。运输成本也比较高,现在开通的“观云”轮,预测年亏损较大,阻碍海上客运公司的发展。但葫芦岛离普陀山最近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多一点,咨询桥梁工程建设界相关人士,完全可以造一座大桥与普陀山连接起来,也不影响航道通航。来葫芦岛只要摆渡到普陀山就可以通过岛内的公共汽运班车,往返输送,使葫芦岛成为普陀山独有的一个连岛的景点,也为今后葫芦岛开发提供便利条件。

  三、筹建慧锷寺,弘扬观音文化

  葫芦岛开发需避免类似舟山其他海岛民宿、海鲜、海钓等同质化开发,应遵循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渊源,往佛岛群方向开发。笔者认为可以兴建“慧锷寺”。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慧锷入唐求法,在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归国,途经莲花洋葫芦水道,遇到风浪,商船触到新罗礁,漂泊到潮音洞附近,慧锷以为观音菩萨不愿去日本,为此供奉在山上。普陀山逐渐演变成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正是葫芦水道的“兴风作浪”,留住了观音,其中慧锷和尚也功不可没。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可在葫芦岛兴建一座慧锷寺。历史上,为了佛教在东亚的传播,普陀山住持多次奉诏出使日本,普陀山也是东亚各国进出口我国的重要口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站点,葫芦岛与其颇有渊源,有着一定的海洋文化底蕴。

  围绕慧锷寺,可以借鉴“四川色达”风景区模式。色达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美丽的地方,既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以“五明佛学院”为中心,由数以千计的红色小屋组成的修行场所,规模宏大,极具视觉冲击力,成为了著名旅游景点。

  葫芦岛面积小,民房大部分依山而建,建筑面积小,结构落后,村落间道路狭小陡峭,不适宜改造民宿,但可以以慧锷寺为中心,把民房改造成类似原普陀山庵堂、茅篷的小黄屋,成为退休僧尼、信徒的修行场所,也可以打造禅修文化。

  四、设立岛史陈列馆,彰显古渔村之魅力

  为了寄托葫芦岛人对古乡的眷恋之情,不忘乡愁,让后人了解葫芦岛开创发展历史,还可设立岛史陈列馆,馆内可细分葫芦古韵、明德传家、红色记忆、创业奋斗、民间传说、岛上新风等板块。

  另外,还可以设立里斯本丸事件纪念馆。据岛内老人回忆,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中,384名英军战俘被东极当地渔民舍命救起。在掩护转运英军战俘的过程中,葫芦岛杨家人功不可没,不仅帮助藏匿、照料,后还帮忙联络在沈家门第四保安大队,最后通过接力护送,把英军战俘送至抗战大后方。如果考证属实,可以在杨家老屋设立纪念馆,让人们深刻了解历史事件,传承生命至上的大爱精神。

  作者单位: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