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市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贺义雄 易传剑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21日 第 03 版 )

  □贺义雄 易传剑

  海洋渔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碳汇”特性,我市海洋渔业资源年碳汇量约为4万吨,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海洋渔业碳汇价值,有助于海洋碳汇资源多元化开发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大力建设“数字海洋”核心品牌,是市委市政府为认真贯彻省委创新深化改革共建开放提升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数字赋能海洋渔业碳汇开发,对我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进,形成海洋经济新业态,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助力现代海洋城市目标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一、数字化在海洋渔业碳汇开发中的作用

  1.科学的海洋渔业碳汇监测需要数字技术

  科学系统的监测是海洋渔业碳汇开发利用的基础前提。大数据、AI等技术可以对海洋渔业碳汇的存量、形成机理的确定及功能发挥等建立更加真实、有效的应用模式。此外,采用卫星遥感、地面、海上设备观测等立体化监测手段实现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高频、精准的数据收集,并通过集成平台实现对资源的全方位观察,可以更加准确地实现对海洋渔业碳汇潜力变化的监测。

  2.精准的海洋渔业碳汇评估需要数字技术

  合理的评估是确定海洋渔业碳汇能力的关键。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针对海洋渔业资源提供智能化的观测与数据收集体系,在海洋渔业碳汇测算与评估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数字平台可以为开展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提供基础保障

  将海洋渔业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需要打造一个有效的数字交易平台,基于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保障市场运作规范化、不同市场之间兼容化、交易形式多样化,还可以增加风险评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开发能力,从而推动海洋渔业碳汇价值的实现和科学价格机制的形成。

  4.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有助于形成减排增汇的社会共识

  借助“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信息量大等网络技术优势,利用区块链等技术的公开性、不可更改性、可追溯性等特点,数字化的海洋渔业碳汇还有助于完善碳积分等制度,从而推动公众参与到碳中和的进程当中。

  二、我市海洋渔业碳汇开发利用的现状

  1.摸清资源底数,夯实发展基础

  基于《舟山市蓝碳经济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研究》《舟山市蓝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等课题研究发现,我市碳汇渔业优势突出,拥有贝藻养殖1676公顷,其中藻类142公顷,产量5214吨;贝类1534公顷,产量26.7万吨。另外,清洁渔船碳减排方面空间也较大,可以有效拓展低零碳发展空间。

  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渔业

  围绕“三碳一中心”建设,以碳汇渔业评估标准体系构建为突破口,着力提高碳汇渔业的国际性共识,加强碳汇渔业的基础研究,探索建立健全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研究制定碳汇渔业相关标准。目前,嵊泗县已就贻贝养殖固碳量进行了初步核算并发布了核查报告。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渔业。严格实施休(禁)渔制度,控制近岸捕捞强度,深入推进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普陀白沙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嵊泗东部海域东库—黄礁海洋牧场等建设。探索利用海上风电场发展海水养殖,打造“海上粮仓+蓝色能源”新模式。

  3.探索构建交易机制,实施先行示范

  目前,嵊泗、岱山、普陀等地已探索开展“蓝碳银行”建设试点,尝试海洋渔业碳汇项目交易,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同时,需加强绿色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基金、保险机构发展海洋渔业碳汇领域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

  结合“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围绕海洋牧场等主要减排增汇方向,实施“一岛一策”,可打造滩浒负碳能源示范岛等典型案例,主要规划渔光互补、海上牧场等减排增汇产业项目,构建“社会—经济—环境”闭环效益,推动海洋渔业碳汇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体看,我市海洋渔业碳汇资源雄厚,不断聚焦开发能力提升,创新发展相关经济活动,加快拓展海洋渔业碳汇有着广阔的发展新空间。但仍面临海洋渔业碳汇数据采集质量有待提升,数据难以集中汇聚、开放应用度较低等问题,使得资源难以被充分挖掘利用,价值难以全面实现。

  因此,应推动数字技术嵌入到海洋渔业碳汇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可率先创新性构建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平台,将海洋渔业碳汇监测、管理、交易、核查等诸多功能一并纳入,并在保障海洋渔业碳汇资源评估、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进而有效促进海洋渔业碳汇开发利用。

  三、我市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发展的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一是设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协调解决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构建海洋渔业碳汇数据资源体系,完善海洋渔业碳汇调查、监测、分析、评估和核算的标准和方法体系,开发智能化的海洋渔业碳汇统计形式,构建舟山渔业碳汇业务化计算数值模型,为资源量核算、交易提供支撑。三是制定舟山市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根据实现双碳目标的形势和进展,制定具体任务和发展战略,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数字技术在海洋渔业碳汇领域的应用,服务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

  2.加强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的基础支撑

  一是推进数字技术在海洋渔业碳汇理论方法、机制特征、增汇降碳等领域研究探索的参与,加快海洋渔业资源物联网、智慧渔村等应用场景建设。二是推动数字技术参与海洋渔业碳汇调查监测与评估,建立市—区(县)—基层观测点三级碳汇碳通量监测基本业务单元,打造涵盖卫星遥感、在线监测、现场调查的立体监测网络,建立5G海洋牧场等示范区,并建设舟山海域生物物种碳核算基础数据库,常态化开展海洋渔业碳汇普查、专项调查和长期监测等基础性活动,不断丰富数据内容,提升数据质量。三是发挥东海实验室、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平台作用,聚焦海洋渔业碳汇基础研究,梳理舟山海域野生及养殖大型海藻的种类、分布及储量等信息,开展海洋渔业资源碳汇路径及增汇潜力研究,打造“海洋渔业碳汇地图”应用场景。还要谋划建设海洋渔业碳汇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人才高地,吸引国企、央企、民企参与共建海洋渔业碳汇共享平台。

  3.加大数字技术在海洋渔业碳汇相关领域的应用拓展 

  一是推动数字技术在海洋渔业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如借助传感器、智能化监管、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可实时监测环境要素并快速定位污染源。同时,加强海洋渔业养殖增汇减排技术研究,选育高效固碳的贝藻类养殖品种,研发适用于舟山的海洋渔业碳汇技术。二是发挥数字技术在海洋渔业碳汇经济方面的作用,用海洋渔业碳汇数据促进碳标签推广、碳技术成果转化和节能降耗政策落实,不断优化养殖结构,适当提高扇贝、牡蛎和贻贝等碳含量高的贝类品种养殖产量,扩大海洋牧场建设规模,推动形成海洋渔业碳汇产业聚集效应。三是利用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具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通过碳通量核算为贝藻类养殖等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打造碳汇渔业示范基地,建立“零碳”功能岛,“蓝碳”工业园区,赋能捕捞业、养殖业等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4.分步骤分阶段开展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平台建设

  一是以浙江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为依托,以海洋渔业碳汇综合调查和潜力评价为支撑,在海洋养殖类型、养殖模式碳循环与核算研究基础上,按照整合、巩固、提高、完善四个步骤,逐步推进我市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平台建设并做好数据的开放共享工作。二是从兼顾平台的科研和市场应用两方面作用出发,先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组建综合性海洋渔业碳汇监测核心站,集成运用碳通量塔、海洋渔业碳汇监测浮标、时间序列观测航次、卫星遥感、生态系统模型等现代海洋渔业观测技术与手段,提高海洋渔业碳汇监测与核算的效率,进而形成科学可行的增汇途径和生态修复措施,再进一步推动平台产学研深度融合,从而拓展平台支持和服务海洋渔业碳汇市场交易的功能,确保海洋渔业碳汇作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5.完善海洋渔业碳汇制度和机制体系构建

  一是明确海洋渔业碳汇的法律地位,清晰界定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的范围和对象,通过摸清海洋渔业碳汇家底,开展海洋渔业碳汇 GEP 核算工作,定量核算我市海洋渔业碳汇经济价值。二是建立健全海洋渔业碳汇储备交易制度,发展多样化的海洋渔业碳汇减排项目,积极探索海洋渔业碳汇产品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逐步探索和完善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市场,发展和海洋渔业碳汇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三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开发适合海洋渔业碳汇特点的交易产品、交易模式,发展基于海洋渔业碳汇的金融工具和产品,鼓励开展“海洋渔业碳汇贷”等金融试点探索,创设贝藻养殖等活动产生的减碳量远期收益权质押,进行海洋渔业碳汇金融应用,广泛实施碳足迹认证并打造海洋渔业生态产品。四是强化风险管控,通过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市场要素及发展海洋渔业碳汇保险相关业务,降低交易风险,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