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道德模范董建海:
30年专注于潜水救捞“积德行善”
汪超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2月12日 第 02 版 )
□记者 汪超群
本报讯 “不向命运低头,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这是市第九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董建海,从一名“折翼”潜水员成长为舟山民间水上救援“中坚力量”的真实写照。
今年4月,普陀山2名游客和1名本地居民突发疾病,急需出岛抢救。因海面刮起11级大风,所有客轮停航,海事艇和渔政船也无法出航。沈家门海事处拨通了浙江海腾海上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建海的电话。
董建海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派出抗风等级最高、马力最大、航行最快的“海腾救捞工6”多用途搜救船,只用70分钟就成功将病人运出普陀山,送上了停在朱家尖蜈蚣峙码头的120救护车。这样出于人道主义的应急驰援,董建海从未收取分毫回报。作为土生土长的渔家子弟,在水上救捞领域摸爬滚打30多年,董建海参与的海上、水库、河沟救援难以胜数。
上世纪八十年代,董建海以海员身份进入本地一家渔业公司,不久又被选中参加潜水员培训班,获得了交通部颁发的潜水员证,曾创造过翻扣船水下救援“奇迹”。
正当董建海打算大显身手时,却遭遇了一场人生危机。1994年4月,董建海在一次海上沉船救捞中,下潜42米深水,作业长达50分钟,上潜后不幸患上了潜水急性重症——减压病。经过两个多月艰难治疗,董建海从此失去了正常行走能力。
“儿子还没满月,家庭怎么办?没办法下水了,身后跟着的同伴们怎么办?”躺在病床上,董建海一度陷入迷茫。
凭着一股打不倒、不服输的韧劲,很快,他振作起来,注册成立了普陀区沈家门大通打捞队,向亲戚借了2万元,买了一艘破旧小木船和一套潜水装备,开启了自己的救捞事业。
创业初期,为了能尽早恢复行走能力,他每天都要花数小时练习腿脚力量。单位离得远,他就早早起床,一步一步“挪”到公交站。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办公室,觉得只有这样,才不会因腿脚不便错失救捞时机和业务。
那时的沈家门渔港,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海面晃悠不定的一艘木船上,一个年轻人躬着背、猫着腰,吃力地替同伴们拉潜水氧气管、系缆……
腿残后的13年间,董建海风雨无阻出现在一个个救捞现场,尽管步履蹒跚,依然尽心指挥,把好安全关。
这些年,他又深入涉猎船体构造、海洋气象、工程力学等领域,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多面手,业务也越做越大。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手机号码被人亲切地唤作“水上110”,“有事找董哥”成为海边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对董建海来说,潜水救捞是“积德行善”。好多次完成工作后,当他知道遇险者家里困难,总会把其家属送来的感谢酬劳原封不动退回去。他坚信:“做事要对得起良心,晚上才能睡安稳觉。”
30年来,董建海和他的团队救捞大小沉船120余艘,捞回尸体80余具,挽回经济损失4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