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夜市

张洁琼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26日 第 02 版 )

  □张洁琼

  听说谢幕很久的沈家门夜市街重新开张了,我有些兴奋。

  曾经的沈家门夜市街,南起中大街华侨公司,北至新街工人大厦,贯穿了沈家门老城区最热闹的主街。要是从不远的青龙山上俯瞰沈家门夜景,这条主街好像闪烁着无数的明星。这条夜市仿若是流淌在黑夜里最璀璨的明珠串儿。

  天色将暗未暗,摊主们就开始准备出摊。每位摊主都是搭摊的好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用几根简单的不锈钢管支起一个摊位的框架,再扯上油布雨篷,拉上一盏灯泡,摊位就成了。在夜幕降临的刹那,扭亮灯泡,小摊顿时变得光彩夺目。就像舞台开幕的那个瞬间,美好明亮得让人惊叹。

  夜市的摊位,要是碰上一大群人围在那里,那多是回港的渔民。渔民在人群中极其好认,他们在船上一起乘风破浪,上了岸也不忘像马鲛鱼群一样抱团行动。他们总是成群结队的,头发被海风吹得有些蓬乱,脸庞黝黑,脖子上挂着大金链子,大剌剌地在夜市里游逛。

  在沈家门渔港泊好船,留下看船的伙伴,只要花上几个钢镚,在马达的“嗒嗒”声中,渔港里自由穿行的小舢板就能把他们送到岸上。迈上几个略陡峭的步阶就是滨港路了。拢洋的日子,他们会像鱼群一样涌来。大多数渔民会穿过铺着青石板的泰来街,直达泰来街口,抬头便是夜市街南边的起点华侨公司。

  夜市里有了渔民,就像活鲜上了码头一样热闹。他们的嗓声异常洪亮,笑声爽朗。他们在哪,热闹就在哪里。卖服装的摊位上,他们最青睐一种衣服,那种有点像运动服,蓝色大身带双白条镶边的棉毛衫和棉毛裤。无论是福台温渔民还是本地的渔民都喜欢这种,像海上统一制服似的。这种奇怪的流行,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但我知道的是,那些摊主们极其喜欢他们的渔民主顾。因为渔民兄弟为人爽气还不怎么还价,也不用管什么售后。衣服破了,渔民们总归咎于海上作业费衣服,也不会回头来找摊主理论。

  卖磁带CD明星海报的摊位,总是紧跟潮流,流行什么就播放什么歌。要是碰上有风拢洋,渔民上岸的日子,很多摊位会实时换上闽南歌曲:“攻虾米,哇亲亲,踢带哎塞尼……”《爱情骗子我问你》《粉红色的回忆》这些都是渔民们的最爱。我则在不同的读书阶段陪过我的好几个同学买过周杰伦的专辑。从《范特西》一直买到了《依然范特西》。  

  夜市街最不能忽视的是小吃摊。四川冰粉、西安凉皮、绍兴臭豆腐、山东杂粮煎饼……大江南北的美食以一种极其朴素的方式在夜市和谐共存。要说夜市的小吃摊哪家最好吃,我的一位同学最有发言权。读高中的时候,夜自修散学的路上,我总会碰到我这位初中的同桌。我们无论聊什么,他总能扯到夜市的美食上。

  锅贴被菜籽油煎得黄澄澄,焦扑扑的,躺在平底煎盘里,像一弯弯略显丰腴的黄月亮。咬上一口,汁水四溢。炒面要选米面,放点胡萝卜粒、绿豆芽、榨菜丝,再敲个蛋。零花钱足够的时候,他还要再加上一根火腿肠。

  有时候他则会买上两串年糕。一串塌年糕,年糕在铁板上嗞嗞作响,煎到两面微焦起皱,刷点酱,再撒上点葱花。听他说,有家摊位是撒韭菜的,特别香;另外一串是“笃”年糕。“笃”年糕需要先熬上一大锅肉汁卤,这锅老卤各摊有自己的配方。年糕要选白白胖胖那种,串上一根竹签,放入满锅的肉汁卤中,在煤球炉子上慢慢熬煮。时间久了,煮熟的年糕表面染上了一层肉汁的土黄色,泛着一层油花。一口咬下去,软软糯糯的,带着肉香。

  我那个男同学长得矮矮胖胖,圆头圆脑的,笑起来还会露出一个圆圆的酒窝。他似乎一直是圆滚滚的样子。每晚光顾夜市美食摊,他肉眼可见地越发圆润起来了。冬夜,他总是背着一个硕大的书包,外面再罩上一件羽绒大袄,飞快地蹬着自行车。远远看去,像一只浑圆的大球在自行车上滚动,让人忍俊不禁。据说他妈妈一直夸赞学校伙食的丰盛。她不知道的是,每晚她儿子从夜市街的这一头吃到了另一头。

  渔港的夜市海味十足,鲜活灵动,热气腾腾,烟火满街。它承载了许多人很多美好的记忆,它曾伴随着我们一代人的童年,也见证了我们的青春。仔细想来真是令人怀念。待到有空闲的时候,我一定要去好好逛一逛,重温记忆里的渔港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