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劲文脉让百年渔港正青春

月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23日 第 04 版 )

  月湖

  十里渔港诉繁华,海纳百川迎客来。11月11日至13日,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盛大上演。大会围绕“沈家门·一家人”主题,开展民俗展示、民俗巡游、舞龙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汇演,举办招商引资、商贸洽谈等系列配套活动,全面展现十里渔港文化底蕴、现代化新普陀崭新面貌。如何让传统文化串联过去、现在和将来,并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中释放出强劲动能,这或许是本次大会留下的思考题。

  文化盛宴,魅力就在众乐乐

  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时隔12年后再度举办,给普陀老百姓和各路来宾带来了一场既古风浓郁又惊喜连连的文化盛宴。11日上午开场的是民间民俗大会的保留节目——巡游,舟山锣鼓、渔民号子、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方阵各具特色、各显风采,火热氛围一下子让所有人变成“一家人”。置身现场,似乎很难分清旁观者与参与者,大家都在不知不觉中融入热情洋溢的沈家门渔港。

  全城百姓观看马路巡演,这样的热闹场面真是久违了。现如今,文化变成了消费,看戏进剧场、观影进影院显得顺理成章,而这样一来热闹的场面也很难见到了。一些大型演出安排在体育场,看似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但一张门票将更多人挡在了大门外,怎么也算不上是全城百姓的众乐乐。

  热热闹闹的马路巡演,因雅俗共赏而老少皆宜,更因“零门槛”而人气爆棚,很容易在全民共享共乐中产生共情。非遗是鱼,百姓是水,弘扬传统文化就需要多些这样的群众性活动,让全城老百姓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因为有了受众也就不愁非遗项目后继乏人了。

  在人车拥堵的城市现状下,这样的马路巡演是否只能偶尔为之?事实上,除了这次沈家门民间民俗大会,各地也举办过类似的活动。在岱山举行的新年闹元宵活动中,舞龙舞狮、打莲湘、腰鼓、马灯队等12支非遗表演队敲敲打打为县城找回了记忆中的年味。不难发现,公众对马路巡演普遍持包容态度。只要安排合理、服务到位,人们很愿意停下脚步驻足观赏,尤其在一些并不拥堵的城镇、乡村更是如此。

  兼收并蓄,彰显文化软实力

  绵延六百年,沈家门一直保持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豪迈风格,因而成为长盛不衰、欣欣向荣的活水码头。现如今,沈家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八方游客川流不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透过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时尚消费营造的现代生活气息,外地游客往往更热衷于品味沈家门源远流长、富有个性的地域文化。百年渔港的韵味和魅力,就在于岁月积淀的文化底蕴。

  民间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重启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既是群众的呼声,也是时代的召唤。值得赞赏的是,沈家门不单是“秀文化”,而更是“融文化”,百花齐放更使传统文化魅力四射。在民间民俗大会期间,安排中外民俗嘉年华活动,邀请本地民间民俗团队和国外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同台演出,达到了中外文化交融、民间绝活荟萃、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有机结合相映成趣的效果。莲花洋广场上的舞龙,也同样是群龙会聚,来自全国各地及本地的10余支特色舞龙队共同上演“龙的盛会”。

  十里渔港容得下南来北往客,把天下人当作一家人,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海纳百川的胸襟,也是舟山海洋文化的共性。正因如此,才能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才能众望所归共建共享。也正因如此,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才会变得水到渠成。在民间民俗大会期间,“乡见蓝湾·商聚普陀”2023普商乡贤大会暨海洋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普陀国际航运与船舶修理业对话会渐次召开。以文化软实力赋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该是百年渔港的“拿手好戏”。

  激活非遗,关键在于常态化

  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虽已落幕,但余音缭绕影响深远,新的期待正在萌生。百年渔港需要传统雨露滋润,广大民众和八方来客期盼文化盛宴常有。眼下的现实是,接轨世界变得越来越容易,而承继传统却变得越来越困难。在流行风席卷之下,我们的城市时尚有余、民俗式微,甚至在传统节日里,各式非遗也很难成为人们热捧的主角。

  普陀的这次民间民俗大会,与上一次相隔了12年,今后能否常态化?而除了举办大型活动,民间民俗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真正打牢群众基础、夯实传承土壤。既然活动中的民俗巡游赢得了观众热捧,就说明需求侧并非一概“喜新厌旧”。那么,能否做好文旅结合文章,让各种非遗表演节目化整为零常驻渔港街头?甚至于能否让大妈们热衷的广场舞跳出别样的海岛民俗风情?

  让民间民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绽放美丽,无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职能部门更要用“有形之手”积极扶持、大力推进民间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变输血式保护为推广式保护,努力将各类非遗项目推向景区、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通过这场民间民俗大会,人们惊喜地看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各类非遗依然活在民间。但与此同时也不难发现,非遗传人中年轻的身影着实不多。雅俗共赏的民俗表演不能离开“钱途”谈“前途”,全社会乐意为非遗买单,更多的年轻人才可能入行。那么,在城市有节庆、企业有活动、家庭有喜事之时,就该多让民间民俗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