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小苑”筑牢普陀平安根基

刘慧静 支世舟 刘宇翔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22日 第 02 版 )

  □记者 刘慧静

  通讯员 支世舟 刘宇翔

  沈家门城西区域外来人口流动频繁,企业厂区密集,辖区跨度大,治安形势复杂,近3年该区块年均接警量3000余起,占沈家门街道总量的四分之一。

  今年5月起,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普陀警方在城西区域运行“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通过街道、社区(村)及各职能部门联动协作,躬耕“海上枫桥经验”,激发基层“融治理”活力。

  非警务事项“分流闭环”处置

  “华隆小区发生一起噪声警情,请联勤处置分队前往处置!”“墙壁被工人的电动手推车撞裂了,双方就赔偿事宜发生了争执,急需处理!”……这样的非警务类事项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城西区块有水产加工、远洋渔业及船舶修造企事业单位81家,外来务工人员达2.3万人,人员居住密集,劳务纠纷和邻里间的各类矛盾时有发生。

  如何实现非警务类事项分流闭环处置,让民警将更多精力放在服务群众和夯实基层基础上?“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给出了破题之策。

  “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推进110与12345、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高效贯通、双向联动,纵向完善非警务类警情“市、区、街道”三级分流体系,横向打造警情“流转、办理、反馈、跟踪”管理闭环。

  “站内一旦接到警情,指挥室先期进行研判,警务类警情直接派单至警情附近警力,非警务类事项则实现‘一键流转’,由联勤处置分队及时出动、现场处置、限时化解。”综合治理站民警钱琛说。

  “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还挖掘群众基础好、公信力高的热心市民,建立多元化的纠纷化解队伍,借势借力打造主题式“共享法庭”、搭建“青少年之家”,合力构建以“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为终端的纠纷化解体系,实现矛盾纠纷防患于未然,化解在原地。

  据介绍,自“平安小苑”运行以来,非警务类事项分流用时缩短14.5%,处置时间平均缩减8小时,非警务类事项处置率100%,群众满意率超98%。

  推动海上纠纷“陆源治理”

  “码头上有人吵起来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近日,在“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指挥室里,值班警长通过“港域智治”一体化平台大屏看到大干码头上起了纷争,马上联系附近巡逻的接处警车赶往现场处置。

  该起事件的起因是一名船员因续约问题与船长发生了纠纷。由于事情较为复杂,出警人员将当事人引导至码头附近的“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进行调处。通过劝解,成功化解了一场纠纷。

  城西区块共有远洋捕捞公司16家,远洋渔船306艘,船员12600名左右,“平安小苑”坚持推动“海上事陆上解”,帮助渔船民解决劳资纠纷,调解海上人身伤害类案件,多方联处海上非正常死亡事件。目前,“平安小苑”已调解海上纠纷67起,其中非正常死亡6起、劳资纠纷26起。

  “平安小苑”目前共有综治、公安、司法、城管、社区五大部门实体化入驻办公,另外设立了法院、检察院、海警、海洋与渔业局等专业工作室,协同开展案事件处置、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防范宣传等工作,执法人员联动、执法资源共享,筑牢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对推进平安普陀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综合治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平安小苑”运行以来,辐射区域发案数、警情数同比分别下降10.8%、27.3%,非警情类事项处置率、矛盾纠纷调解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