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政府的“送”和“育”与乡村的“种”和“创”有机融合,定海探索文化礼堂社会化运行,打造一个——

“老百姓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

汪超群 李慧慧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22日 第 01 版 )

  □记者 汪超群 通讯员 李慧慧

  本报讯  左手执又细又长的金丝,右手在镊子与剪刀间流畅切换,一弯一绕,一条金鱼的样子就呈现在眼前……11月14日上午,定海区小沙街道庙桥村文化礼堂里,由“礼堂管家”组织、“礼堂伙伴”参与的掐丝珐琅免费教学,吸引众多村民前来体验。正是凭借这门“指尖上的非遗”技艺,已有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挣到了“外快”。

  “跟着学了半年多,现在可以独立出品。”今年52岁的方彩珍,原本赋闲在家,听闻文化礼堂推出了掐丝珐琅免费教学,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名参加。如今,随着手艺不断精进,她每天能制作10枚掐丝珐琅书签,还“解锁”了版画、杯垫、瓷器等手作技艺,将相关手工艺品返售给“礼堂伙伴”心忆空间后,每月可增收近3000元。

  让农村文化礼堂“活”起来、“热”起来。自今年3月被列入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社会化运行试点区以来,定海区统筹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文明单位等资源,引入第三方专业文化公司,聘用“礼堂管家”,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形成“礼堂伙伴”,构建了运行高效的礼堂社会化服务矩阵。

  “全区83家文化礼堂已有50家实行社会化运行,累计开展各类活动近3000场,礼堂活动同比增加90%以上,其中偏远海岛地区文化礼堂活动同比增加120%以上。”定海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社会化运行扭转了过去农村文化礼堂以开会、办喜宴、志愿服务为主的单调局面,在提高场地使用率的同时,“政府搭桥、集中购买”,打开了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文化服务新天地。

  当下,乡村百姓高品质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如何进一步增强人与村的情感连接,推动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承载共富的“精神殿堂”?全市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定海区委宣传部深入调研、强化顶层设计,从激发内生力量、优化服务供给、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着手,开启了新一轮破题之路。

  针对乡村文化资源不足、文艺人才缺乏等困境,定海区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牵头,走访布袋木偶戏、翁洲走书、贺郎调等非遗团队,引导他们进入文化礼堂,开展非遗项目展演;联合市青年越剧团等文艺团队,在乡村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开展戏曲排演;发动各村文化礼堂开展“文化走亲”、合办“我们的村晚”,促进文化资源共享。  

  政府的“送”和“育”,乡村的“种”和“创”,区域性的“走”与“合”有机融合,促使文化礼堂活力倍增。以金塘镇为代表,各村文化礼堂文艺汇演,已实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场场人气火爆。双桥街道紫微村,凭借乡村戏曲“好声音”大赛,挖掘了一众曲艺“轻骑兵”。

  聚焦文化礼堂特色不明显、服务供给与百姓需求尚有落差等现状,定海区委宣传部指导各镇(街道)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打造了白泉非遗集市、盐仓“翁山丰物”集市、马岙“心连心”志愿服务集市等“幸福集市”品牌,还通过社团入驻、委托运行、产业经营等创新模式,培育“礼堂+工坊”3家、“礼堂+书房”2家、“礼堂+茶馆”3家。

  “月底前,各镇街申报一个拟新打造特色文化礼堂,我们将通过集中审核、路演推选,择优确定建设名单,争取实现‘一村一品’‘一堂一色’。”定海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下步,定海区还将打造区级文化礼堂非遗展示馆,拓展礼堂“1+N”个性化模式,让文化礼堂从单一文化空间向综合性平台转变,成为渔农民增收致富新载体、“老百姓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