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生命践行使命 以热血守护国门
陈颖丹 刘婷 刘文龙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09日 第 02 版 )
王振祥生前工作照:上图为在外轮驾驶室里引航,下图为攀爬十几米高的引航绳梯登上巨轮 舟山引航站供图
□记者 陈颖丹
通讯员 刘婷 刘文龙
近日,每次工作结束回到办公室,舟山引航站引航三科副科长周鹏程总会习惯性地去隔壁看看。那是他的师父、舟山引航站引航员王振祥生前工作的地方。
王振祥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引航员工作日志、舟山港域引航海图集、专业航海英语书籍等,还有一盒来不及品尝的喜糖。
“前几天,我们同事结婚,我师父让我把礼金带过去了,可他连喜糖都还没拆就……”周鹏程哽咽道。
2023年10月18日,王振祥在前往虾峙门南锚地登轮点执行引航任务时,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44岁。
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勤勉务实、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这是同事们对王振祥的一致评价。在舟山引航一线工作的20年里,王振祥共引领船舶6000余艘次,是全站每年引领船舶数量最多的引航员之一。无论是10多米长的小船,还是40万吨级的世界最大吨位船舶,他都能安全高效地完成引航任务,并保持安全无事故的纪录。
无数次顺利为大小船只引航靠泊,但这一次,王振祥却未能安全返航。他用生命践行引航使命,以热血守护“水上国门”,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后一次执行引航任务
10月18日早上,王振祥在家吃完早饭,准备去单位执行引航任务。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任务。
“那天我正好休息,还是我给他做的早饭。”王振祥的妻子邬敏飞说,一切看起来都跟平常一样,大概9时20分,丈夫便驾车出门了。
10分钟后,王振祥抵达舟山引航站长峙总基地,和另2名同事一起登上“舟港引27”引航艇,前往虾峙门南锚地引航登轮点。
“我们3个人要去引3艘船,阿祥引的是第1艘,我引第2艘。”当天和王振祥乘坐同艘艇的引航员鲁颢,有着18年的引航经验,曾当过远洋船长,年纪比王振祥大,便习惯唤他“阿祥”。他说,按原计划,11时40分,王振祥要登轮执行“坎考”轮自条帚门航道到龙山船厂的引航任务。
“刚进入休息舱时,大家坐着一起聊天,说说笑笑。”鲁颢说,坐久了自己便站起来,做些舒展运动,就想把王振祥也喊起来。
但王振祥并没有动起来。“因为这时候船有点颠簸摇晃,感觉风浪大了起来,我看他好像有点不舒服,以为是晕船了。”鲁颢说,当时阿祥的脸色有些发白,前后还跑了两三趟厕所。
11时40分许,当引航艇准备靠外轮送王振祥登船时,大家发现他还没有到位。
“我们大声喊他,他在厕所里答应了一声,然后匆匆出来了。”鲁颢说,当时引航艇颠簸得愈发厉害,王振祥出来后突然站立不稳,身体径直撞向厕所门框,随后轰然倒下。
从不喊疼的“硬汉”
见此情景,鲁颢和另一名同事俞正明以及引航艇轮机长陈波涛、水手兼大厨王元龙,下紧转第2版▶ ▶上紧接第1版 赶紧一起将他搀扶到休息室,让他平躺在沙发上。“我们问他怎么了,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脸色惨白,全身湿透,表情很痛苦。”鲁颢说。
鲁颢随即电话联系了舟山引航站值班调度,告知其现场情况。调度立即指示“舟港引27”艇船员就近返回最近的六横引航基地,同时通知六横分站立刻联系120到基地码头等候。
与此同时,陈波涛等解开王振祥的衬衣纽扣、皮带,掐其人中、虎口等处,并不停呼唤他,时间持续40分钟之久。然而,王振祥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生命体征越来越弱。
12时45分,引航艇靠泊六横引航基地码头,艇上船员配合救护人员将王振祥抬到救护车上,送往六横医院进行抢救。13时40分,医院宣布抢救无效。
“医生说他是肝血管破裂,死因是肝脏肿瘤,我真的不敢相信,不能接受啊。”在家中接到电话后,邬敏飞第一时间前往六横,却依然没能见到丈夫最后一面,“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
在邬敏飞的印象里,丈夫身体比较健康,从没听他喊过疼,“他们这个职业,经常需要徒手攀爬软梯登轮,所以手臂、膝盖、腰多少会有一些伤痛,但他很少跟我说,更不会跟家里的老人、小孩说。”
“我师父身体一向很好,饭量大,运动量也大,从来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请过假。”周鹏程说,师父的心态还特别好,抗压能力似乎也特别强,“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他有颗‘大心脏’,能活到100岁。”
“他这个人就是特别硬气。”王振祥的同事、引航一科科长冯开峰想起一件事,有一回执行引航任务前,阿祥说自己身体有点不舒服。但当时临时派不出人手,他还是强撑着爬上了十几米高的引航梯,为一艘30万吨级的空载油轮引航,“事后我才知道,他当时胆结石发作了,那种疼一般人可忍不了。”
优秀的全能引航员
引航员又称“引水员”,这个职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每一艘外轮进出港,都离不开引航员。
在船舶航行过程中,进出港靠离泊是最复杂、最危险的一个环节。船长对航道、泊位等情况不太了解,必须由引航员上船指引航行,完成靠离泊作业。
“当外籍船舶驶入舟山港域或出港时,必须由引航员引领。”舟山引航站副站长谢广伟说,引航员被誉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也被列入“世界第三大危险职业”,引航员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航海专业理论知识和精准的船舶操纵技术,还要熟练掌握水文气象等对船舶航行的影响。成长为一名高级引航员至少需要15年的历练,“我们不仅痛失了一名朝夕相处的好同事,更痛失了一名优秀的全能引航员。”
2003年7月,王振祥从上海海事大学毕业,同年8月加入舟山引航站。他在一次次引航任务中不断精进技术,于2014年2月取得一级引航员证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又被站里评定为“全能引航员”,开始独立引领30万吨级油轮及矿船,并成为引领此类超大型船舶的骨干引航员之一。
2014年,他引领大型“马钢勇气”轮顺利靠泊绿华山平台,这是该平台当时能靠泊的最长船舶;2019年,他引领船长333米、载重吨32.6万吨的“圣费边”轮成功靠泊……一次次成功引航的背后,其实暗藏着无数的风险和挑战。
舟山港域跨度大,水文复杂、潮水湍急,港口通常有较多修理船舶,船舶进出港时常有机械故障发生,进出舟山港域的油品船、LNG船等较多,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在引航过程中,引航员通常需要徒手攀爬十几米高的引航绳梯登离巨轮。风浪大的时候,引航艇会随着海浪剧烈颠簸,释放引航梯的大船也在颠簸起伏,从引航梯跳到引航艇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受伤。而每一次,王振祥总能以精湛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实战经验化险为夷。
择一事,终一生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在老同事、年轻引航员眼中,王振祥是好引水员、好师父,一声声“阿祥”“祥哥”承载着大家发自肺腑的尊重和爱戴。
有同事记得,无论是凌晨3时的急活,还是8级大风时的险活,抑或是要连续辗转五六个小时的累活,祥哥都任劳任怨,一丝不苟。
有同事记得,祥哥年均引航近400艘次,月均引航超30艘次。在新冠疫情管控期仅有三分之一任务的情况下,他仍日均引航2~3艘次。
也有同事记得,那年夏天,祥哥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登轮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每次脱防护服时都全身湿透,口罩在脸上勒出深深的印痕,但他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还有同事记得,祥哥总是耐心指导年轻引航员。每次带年轻引航员执行任务时,他总是在实际操作中让他们大胆实践、自由发挥,在任务结束后又耐心复盘,细致讲解,倾囊相授。
王振祥做事勤勉、为人随和,经常会给凌晨出任务来不及吃饭的同事带早饭,也会陪着同事一起打乒乓。
“他从小在农村长大,人踏实又有孝心,每次地里要干农活,他只要有空都会过来帮忙。他自己很节省的,一件羊毛衫穿到破也不舍得扔,可他对家里的每个人都很大方……”王振祥的岳母红着眼眶,不停念着女婿生前的好。
王振祥的一双儿女,偷偷留下了爸爸生前常穿的一套睡衣,想爸爸的时候,就拿出来抱一抱、闻一闻。“我每次作文里写到爸爸的时候,都会写得很长很长,因为他有很多很多好品质值得我学习。”14岁的女儿啜泣着说。
邬敏飞将挂在家中客厅的结婚照取了下来,“我们一起生活了15年,一看到照片就会难过。”邬敏飞说,阿祥是好丈夫、好父亲,也是好儿子,他在江苏老家的父母至今还不知道这个噩耗,“他们年纪大了,受不了打击,我真不知道怎么跟他们开口。”
择一事,终一生。坚守引航一线20载,王振祥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舟山港口,这里是他投身港航事业的起点,亦见证了他矢志报国的一生。
引航英雄,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