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探访舟山首个中国鲎救助基地——

拯救保护濒危的“海洋活化石”

陈逸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09日 第 02 版 )

  □记者 陈逸麟 文/摄

  “张工,我今天收网带上了一只鲎,它好像受过伤,你快看看。”11月7日下午3时,一艘拖虾渔船缓缓驶靠普陀西轩岛码头,渔船余老大把一只鲎递到了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涛的手上。

  这是本月第一只来到西轩岛的野生中国鲎。位于沈家门渔港不远处面积仅3.86平方公里的西轩岛上,坐落着由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运营的舟山首个中国鲎救助基地,目前救助饲养着40余只中国鲎。

  11月7日,记者踏上这座小岛,走进该基地,探寻舟山人拯救保护野生中国鲎这一“海洋活化石”的足迹。

  中国鲎“疗养院”的“住客”大都由舟山渔民自发救护

  余老大捞上的这只鲎,头胸甲有一处明显贯穿伤,剑尾也有扭伤。初步检查后,张涛把这只鲎带到了岛上的暂养池。

  记者看到,这个暂养池约20平方米大小,浅浅的池水中有数十只中国鲎,它们大都“底朝天”,有的悠闲地在池子中仰泳,有的则静静地趴在池底(见图)。

  “这里的鲎大都是渔民兄弟误捕后,主动联系我们送过来的。”张涛告诉记者。

  张涛仔细清理这只鲎甲壳上的一些附着物和创口,为它戴上编号牌,然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它的各项形态学数据。

  “我去办公室拿电子秤,帮我拿一下鲎,别让它掉地上了。”检测过程中这个小插曲,让记者有了零距离接触中国鲎的机会。

  “1.52公斤。”张涛把这只背甲直径约15厘米、编号为“26”的中国鲎体重数据记录在案,随后将其放入暂养池中。

  “中华鲎暂养期间,主要的饲料是沙蚕,我们每天会跟踪它们的身体状况。待其基本康复后,就择机放归大海。”张涛一边往池子里撒饵料一边说。

  记者看到,这座救助基地里还有5个同等规模的暂养池,其中大部分空置着,有座池中暂养着一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玳瑁。“这只玳瑁也是渔民误捕后送来的。”张涛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舟山渔民保护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误捕后主动放生已经成了“基本操作”。发现受伤的濒危物种,也有越来越多的船老大会自发送到西轩岛上的这座“疗养院”。  

  争取早日实现中国鲎繁育养殖,在舟山定期放流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轩试验基地主任史会来介绍说,舟山海域是中国鲎在我国沿海分布区的北部,近年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环境破坏等原因,中国鲎在舟山海域数量锐减。

  当前在舟山六横海域偶有渔民误捕野生中国鲎的报告,专家初步推测该区域存在中国鲎产卵场,加强对中国鲎种群的抢救、复育和保护管理等工作迫在眉睫,且具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

  “从一粒鲎卵长到性成熟,需要13到15年,中国鲎种群恢复的路还很漫长。”史会来说,“中国鲎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才2年,当务之急是提升社会大众对其的认知水平,加快形成共同保护的氛围。”

  据了解,早在1998年至1999年,市水产研究所原所长倪梦麟就带团队开展了中国鲎人工繁育课题研究。当时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全凭科研人员守在池边一点一点地仔细观察摸索。

  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普陀东港街道塘头晓峰育苗厂也开展了中国鲎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其间共成功孵化幼鲎约6万只,这批幼鲎长到身长3厘米后,全部在舟山海域放流。

  今年初,市海洋与渔业局和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共同合作的中国鲎保护与救助项目启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成了舟山首个具备中国鲎《水生野生动物繁育许可证》和《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两大专业资质的中国鲎救助中心。据统计,该项目启动以来,已放生成年中国鲎24只。

  今年5月,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对中国鲎养殖池进行了半池铺沙,尝试让鲎挖窝产卵。截至目前,已发现亲鲎交配现象,正持续观察中。“救助的同时我们也在开展中国鲎的苗种繁育工作,争取早日培育出幼鲎进行增殖放流。”张涛说。

  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待繁育养殖成功后,舟山每年将定期放流中国鲎幼苗,为后续规范许可管理、合理保护利用中国鲎打下良好基础。

  【小贴士】

  鲎被称为“海洋活化石”。考古研究显示,鲎化石可追溯到4.7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奥陶纪,且其形态结构至今无大的变化。

  在我国,中国鲎曾广泛分布于长江口至广西北部湾的广袤海域,上世纪80年代,沿海沙滩上常能看到万鲎产卵的壮观景象。

  中国鲎拥有极为罕见且珍贵的“蓝色血液”。

  1956年,科学家Fred Bang发现鲎被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的时候,血液会凝结成胶体状。经过大量研究,最终开发出了“鲎试剂”。这是一种能够快速反应的细菌试剂,只要它与细菌进行接触,哪怕其内毒素浓度在万亿分之一,依旧会在药剂作用下变成凝胶状。

  凭借这种特性,鲎血成了医药学、食品学等毒素污染检测的主要试剂材料,包括新冠疫苗在内的几乎每一种疫苗的研发,都离不开鲎血。

  然而,巨大的药用价值也为鲎带来了被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019年3月,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中国鲎“濒危”;2021年,中国鲎被正式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