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全球视野下的舟山海域灯塔
张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1月08日 第 04 版 )
《中国沿海灯塔志》所绘的舟山海域灯塔分布图(1933年)
□张哲
宁波舟山港,地处中国海岸线中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在宁波舟山港所在的舟山海域内,海路航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成一张巨大的交通贸易网络,每一条航线上都星罗棋布地点缀着珍珠一样发光的灯塔,在全球贸易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舟山海域建起十余座灯塔
舟山海域的灯塔,最早多为简单的刻石示警,或是用立标指浅、烽火引航,佛塔指路等形式,为往来船只指示航路。鸦片战争之前,传教士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沿中国海岸航行的日记中感叹舟山海域,乃至于整个中国沿海海域内皆无灯塔。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并不知近代灯塔为何物,更无法预知之后遥远的大西洋环流即将汹涌地拍向处于太平洋的中国海岸。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殖民地和海洋贸易的扩张,西方世界兴起一拨兴建灯塔的风潮,并席卷全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船只蜂拥而来。一方面,清政府应西方列强的要求开始在沿海开放口岸进行灯塔的建造;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海洋知识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认识到灯塔对于航海的重要性,主动建设灯塔。
关于灯塔的知识,最早是由外侨学者提倡。1853年香港英华书院出版了一份最早的资讯性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在各大通商口岸广泛传播,1856年的某一期刊登了一篇名为《照船灯塔画解》的文章和一幅《海中照船灯塔》插图,详细地介绍了西方灯塔的创新技术与运作模式,并指出建设灯塔对于船舶航行指路避险的意义。随着西方灯塔知识的普及,近代灯塔开始在东方海域普遍兴建,并与全世界海洋上的灯塔衔接起来,连成灯塔链条。
随着上海、宁波等通商口岸的开放,舟山海域成为南来北往船只的必经之地。但是这里群岛众多,台风频发、水文复杂、暗礁险区密布,在开放口岸初期,西方船舶在舟山海域内航行而触礁沉没的事件频发。正因为如此,后来任职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在拟定中国沿海灯塔建设计划时,将舟山海域列为首批重点区域。
舟山海域内第一批近代灯塔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即是由浙海关于甬江入海口处建立的虎蹲山灯塔(Tiger island)、七里屿灯塔(Square island)。
随后,大规模的灯塔建设计划实施,先后有大戢山灯塔(Gutzlaff island,1869年)、花鸟山灯塔(North saddle,1870年)、佘山灯塔(Shaweishan,1871年)、鱼腥脑灯塔(West volcano,1872年)、白节山灯塔(Bonham island,1883年)、小龟山灯塔(Steep island,1883年)、洛伽山灯塔(Loka island,1890年)、半洋礁灯塔(Button rock,1904年)、东亭山灯塔(Tongting,1907年,亦名外洋鞍灯塔)、唐脑山灯塔(South-West horn,1907年)、下三星灯塔(Elgar island,1912年)。
当时,由海关系统在舟山海域建设的灯塔,共有13座。但是,事实上,舟山海域内所建的灯塔远远不止此数。因为近代灯塔与航海知识的普及,以及海关建设灯塔的示范效应,舟山渔民与商人认识到灯塔对于海上航行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民间筹资积极建立了众多灯塔。
记载的有,清同治十年(1871年),邑人金品三于长涂岛建立西鹤嘴灯塔;光绪二年(1876年),普陀僧人募建普陀山短姑道头灯塔;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普陀僧人又募建普陀山佛顶山灯塔;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舟山金塘商人杨希栋等募资于太平山建立裂表嘴灯塔(又称太平山灯塔);1917年,邑人刘德裕等募建沈家门半升洞灯塔;1918年,闽商曾川流又募建沈家门外马峙灯塔;1927年,任筱和、任筱甫兄弟募建金塘菜花山灯塔(1915年任氏兄弟于象山石浦还建有东门灯塔)。
这些由民间人士建立的灯塔,有些是服务于商船的贸易往来,有些是服务于渔民的航海捕鱼。但在之后的运行过程中,因为资金的短缺,这些灯塔往往交付给政府管辖,成为官方运行管理的灯塔。
二、激活历史灯塔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舟山群岛自古就是长江各口岸通往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门户,处于对外贸易航线中的重要位置。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门户打开,西方国家通过海洋航行涌向中国沿海口岸,使得舟山在对外贸易航线中的重要地位更为突显。随着舟山海域灯塔的建立,这些孤立海中的灯塔,放出万丈的光芒,指引迷途,向南向北连接上海、天津、福州、厦门、广州、香港,穿越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大西洋,乃至于太平洋。
舟山海域的灯塔,从局部来看,一个个矗立在岛屿之上确实是孤立的“点”,但是将这众多孤立的“点”连接起来,就组成了指引海上航路的“线”,而将整个舟山海域的灯塔连起来,则组成了一幅航海贸易图的“面”,舟山群岛上灯塔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面之间交错互通,连接海域内外,无限延伸,穿越海界、国界,汇通着全世界。
对于中国而言,灯塔的建设意义非凡,它是融入全球化的重要链条。一方面,灯塔的兴建与中国对外海洋贸易的扩展关系密切,灯塔可被视为因应贸易全球化而发展起来的特殊“基础建设”;另一方面,灯塔的普遍设置,使得航运风险与成本降低,进一步促进了人员与物质往来,将中国与世界相连,从而形成“基础建设造成的全球化”。可以说,舟山海域的灯塔应海运而生,因海运而长,它们是近代以来海上贸易航线拓展历程的见证者,是重要的工业遗产,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如今在舟山海域,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十余座百年历史灯塔,它们与新建的现代化灯塔一起,构成了更为繁密交织的网,联通着全球的贸易船只。目前舟山海域历史灯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花鸟山灯塔被列入世界历史文物灯塔名录。
时至今日,全球定位技术的普及,使得航海导航系统也发生了变革,传统灯塔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今天,如何激活灯塔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这是当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浙江海洋大学历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