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嵊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守好“家底”奔共富 激活“要素”谱新章
傅明燕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24日 第 03 版 )
□记者 傅明燕
【再回眸】
嵊泗,“悬水临海十分岛”。从艺术花鸟到古朴黄龙,从魅力嵊山、牧岛枸杞到悠然洋山,从“重植绿色底蕴”到“新绘蓝海风光”,自2022年以来,嵊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规划引领,以高水平要素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真抓实干用心用力,为嵊泗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向未来】
奋楫扬帆行致远,勇立潮头谱新篇。美丽的嵊泗列岛,正以全新的姿态拥抱深蓝。接下来,嵊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充分发挥“空间治理和资源要素保障”支撑作用,挖掘发展潜力、激发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能力,为共同富裕探索自然资源保障之路。
未来,嵊泗奔向共同富裕的路径更加清晰:到2025年“率先打造成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海岛样板县”,统筹合理利用自身优势,谋划管理好自然资源,走上一条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谋划“三片海”
提升海洋资源利用率
嵊泗,素有“一分岛礁九九海”之说。土地资源不足,是嵊泗的短板,而面向大海,是嵊泗的希望。
2022年6月,浙沪签署深化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上海LNG(液化天然气)站线扩建项目相继开工,马迹山港2000万吨混矿项目、大洋山海工基地、裕程国际物流园区加快推进。截至2022年,嵊泗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9年超亿吨。
这得益于嵊泗对海岛功能布局的精细规划,及对项目用地的长远谋划。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嵊泗对县域内28个有居民岛,按照综合型、渔文旅、临港产业、绿色能源等四大主题,14个定位,一岛一功能进行规划谋划,提升“用海”效率。同时结合海洋功能区划定调整,围绕碳中和3060,谋划好新一轮海上绿色能源用海的布局,特别重点谋划好深远海风电项目用海、近岸光伏用海和偏远有居民岛“岛海联动”绿能布局,2022年~2023年8月,累计保障项目用海审批约1511.90公顷。
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嵊泗养殖产业逐渐兴起,贻贝、牡蛎、海马、海带等养殖品种不断丰富。如今,仅贻贝养殖面积就超过1333.3公顷,足有15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为科学布局养殖用海,嵊泗在现有贻贝、大黄鱼养殖海域的基础上,针对太平洋牡蛎、食用藻类等养殖品种,谋划好可新增的养殖用海,保障养殖用海956.6179公顷。同时,抓好深化养殖用海的“三权分置”,鼓励村集体参与到养殖用海的属地管理与经营,为进一步提高村集体收入贡献资源规划力量。
在管控保护旅游用海方面,嵊泗结合国家海岛公园创建,进一步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旅游用海的管控;提升重点海岛自然岸线、无人岛礁的风景资源等级,做好重点旅游岛屿海与岛的联动管理;积极谋划新一轮蓝色海湾项目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助推县域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改善,逐步扭转边开发边破坏的局面,真正把“生态立县”挺在前面。
深耕“三块地”
实现土地利用最优化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主战场在渔农村。
2022年,位于嵊泗基湖的离岛十里金滩旅游特色小镇会客厅正式投入使用,在原本几乎荒废的农村集体土地上打造起一片五角海星状建筑,成为嵊泗又一地标性建筑。会客厅集城市综合展示、生活休闲、景点文创等功能于一体,不仅丰富了基湖村、高场湾村、石柱村的旅游业态,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光顾,激发旅游活力。
渔农民、村集体的增收,离不开农村的农房、农地和农村集体土地等资产的流转。这些年,嵊泗集体土地资源被盘活成一个个美丽乡村的景观节点,传统渔村被打造成一个个山清水秀的现代精品渔农村。近年来,嵊泗创建成了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村1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5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个,还成功创建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海岛公园建设年度考核位列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镇村景区化全覆盖,创建了2个4A级旅游景区、3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渔农村的环境变美了,红利接踵而来。优美的环境催生了嵊泗丰富的民宿产业。以花鸟岛为例,2021年,在全国旅游人次减少的压力下,当地旅游收入不降反升,接待游客5.2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0.79亿元。
在大小洋山区域,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等“三大百亿”项目如火如荼。为保障好重点区块产业土地,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嵊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扎实做好产业用地保障工作,从2022年到今年8月,累计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194.47公顷、集体建设用地面积2.7公顷、保障用林26.72公顷。同时,挖掘存量要素资源,确保各类民生项目落地;服务特色产业,加快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和报批,确保在姐妹沙滩和花鸟岛核心景区依法有序开发建设。
近年来,嵊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转变思路高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全力破解海岛县新增用地指标存缺口大,通过“招蜂引蝶”“腾笼换鸟”等方式推动产业落地,促进存量建设用地高效利用。
本稿图片由嵊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