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战”事

徐国南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10月15日 第 02 版 )

  □徐国南

  前年中秋节前一天的下午,楼顶上。

  除了大理石板尚保留待用外,原来的水泥隔热板都已不知去向,有三四位外来务工人员正忙着处理楼顶上的垃圾。看到我爬上去,估计我是顶楼的住户,一位年纪大点的指着原盖的油毛毡说,这油毛毡质量很好,至今仍乌黑发光。我告诉他,十年前我曾大修过一次,油毛毡尽选好的,后又两次小修,花了近七千元钱。

  有了话题,我们交流深入起来。他又说,这次有政府出资,你们自己就不用花钱了。我说,是的,至少十年,我不用再上楼顶了,托政府的福,这次旧房改造,我们老百姓不用费力,更不用花钱,就可旧貌焕新颜。他说话带着明显的安徽口音,楼顶上又空旷,话音不容易听清,但大致上我们还是能听懂交流。他抽出支烟,边吸边干活,还不时与我交谈,这个社区有一百多幢房子吧,政府至少得花费四五千万。

  虽到中秋,阳光不像夏季那般灼热,但下午两三点钟三十摄氏度左右的气温也足够让那些在楼顶上忙碌的工人们喝上几壶的。我忙着上下楼梯,像淮海战役中老百姓自发支援前线解放军战士一样,在他们的道谢声中替他们烧水送茶,让他们舒适一些。

  第二天,即中秋节的下午。我正在午睡,楼顶上就传来“轰轰……”的响声。我装了一袋月饼爬上楼顶,看到西北角有两个男子,年长的五十来岁,头发花白,两手叉腰,若有所思;年轻的,正躬着腰,在天沟里铺贴油毛毡。我和他们打了招呼后,伸手从袋里拿出两个月饼递给他们:“今天中秋节,人们阖家团圆,你们忙着干活,辛苦了!请尝个月饼,祝你们节日快乐!”年长者连忙说自己不吃月饼,对我的情意深表感谢。年轻的接受了,但仍低着头继续干活。

  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是父子俩,安徽人。年轻的才二十八岁,有两个小孩。在对面忙碌的都是他们的老乡。他们中虽有在本地安家落户或携妻带小租房的,可更多的却是亲人分离,或父母或妻子在老家留守,有的要照顾孩子读书,有的要照顾年迈老人,只能是天各一方,遥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安慰道:“为了舟山的繁荣和明天,你们无私奉献,将智慧和汗水洒在了我们岛城的土地上,军功章上将会刻上你们的功劳。”他微笑了一下,那古铜色的脸上漾起幸福和自豪。

  第三天(农历十六)清晨六时半左右,楼顶上又传来响动,这么早又在干活了?我一边嘀咕,一边爬上楼梯,果然,几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已经上班。其中一个穿黄色T恤衫的男子右手握着煤气铜管,酒杯形的喷头正蹿着绿色火苗,发出“轰轰”的响声,他用左手将整筒的油毛毡缓缓展开,与左边的油毛毡边沿等距离重叠,然后将那喷头在油毛毡的外面缓缓移动。绿色的火苗疯狂地跳跃,高温下油毛毡迅速软化,与地面紧紧相吻难舍难分。

  当我帮他们清理掉楼顶上几片垃圾,转身看时,发现一只煤气瓶横卧着,煤气管喷头正蹿着火苗狂舔着瓶底,我急忙叫喊着:“师傅,煤气瓶底怎么可以用火烧,不会爆炸吗?”他们却若无其事,笑着说:“没关系,我们经常这样烧的,你放心好了。”另一位解释说,瓶底里有积水,用火一加热,煤气上浮,有助燃烧。看着他们那临危不乱遇险不惊的神情举止,我觉得自己真是有点大惊小怪。

  下午,战斗正酣,周围几幢房顶上的务工人员正挥汗奋战,平展的油毛毡透着乌黑的光亮,隔热板堆叠排列恭候加盖。高大的吊车正伸展着巨大而修长的臂膀将整袋的砖块从地面上轻轻提起,徐徐上升,又缓缓落在房顶,卸垃圾,提砖块,运隔热板……

  傍晚五时半左右,夕阳西下,我想去看看楼顶上油毛毡铺贴进展情况。爬上楼顶,几位师傅尚未下班。他们说,中午热,只能早晚多占点时间了,可以早点完成任务。

  夕阳斜照,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像一个个高挑的巨人,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