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延续中英人民的情谊

陈逸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07日 第 01 版 )

9月6日上午,格雷厄姆·萨克斯比先生的画作《里斯本丸沉没》赠送给东极渔民后代 摄影 记者 姚凯乐

格雷厄姆·萨克斯比先生的画作《里斯本丸沉没》(左)和吴小飞回赠的渔民画作品《东极岛之春》

  □记者 陈逸麟

  剪开封装的英文报纸,打开厚厚的牛皮纸袋,一幅黑白勾勒的画作出现在4位当年参与“里斯本丸”营救渔民的后代眼前——

  画面之上,远处巨大的船头正在逐渐沉没;近处,3个人影漂浮在海中,在滔天巨浪中仿佛随时会被吞没……

  “这画的是‘里斯本丸’沉没的时候,逃出来的英国士兵们!”昨天上午10时,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内,当年参与营救的渔民的后代梁银娣手捧画作,十分动容。

  这幅画,跨越半个地球,从英国而来。

  送画的人是“里斯本丸”沉船幸存者的后代格雷厄姆·萨克斯比,他把这幅画送给当年参与营救的东极渔民的后代。

  这是中英民间的又一次友好往来。

  翰墨传情,81年来,围绕“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建立的中英友谊一直在延续。

  一幅《沉没的里斯本丸》,跨越半个地球而来的深情厚谊

  “这幅画叫作《沉没的里斯本丸》,画面里3名男子漂在海面上,看着眼前的‘里斯本丸’正在下沉,观众也在海中的同一视角。”赠画人格雷厄姆·萨克斯比在电子邮件中回复道。

  当谈及赠画的初衷,格雷厄姆·萨克斯比说,当年,他的父亲落水后并没有直接被舟山渔民们救起,而是被带到了日本神户的战俘营,但他毫不怀疑,是中国渔民勇敢救援并发现了日军的暴行,最终让他的父亲得以幸存。

  “得知英国朋友有画要送给我们,我们都很激动,头一天晚上,我一直到凌晨2点才睡着。”梁银娣说。

  赠画现场,当塑封包裹的画作呈现在众人眼前时,现场瞬间安静。早早准备好发言稿的梁银娣,此时却一个字也没讲出来,她的思绪,已经回到了儿时听父亲讲了无数遍的营救故事中。

  “虽然听我外公讲了很多遍,但看到这幅画还是很震撼,当年祖辈们就是驾着摇橹船,在茫茫大海中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的。”当年参与营救的渔民的后代操红香说。

  一幅画,延续中英人民的情谊。

  今年2月19日,在英国格洛斯特郡为“里斯本丸”幸存者家属及相关人士举行的新春招待会上,格雷厄姆·萨克斯比把画作委托给中国驻英大使馆,希望转交给东极营救渔民后代。

  8月15日,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在英国伦敦点映,大使馆将画作转交给浙江省外事办工作人员,并在封皮上题写了“里斯本丸号家属向浙江方面捐赠的画作”。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9月6日,这幅画终于跨越万里之遥,由我市外事部门工作人员转交到了当年参与营救的东极渔民的后代手中。

  “这幅画跨越了半个地球才来到舟山,非常不容易,就像我们两国人民的情谊一样,不以山海为远。”舟山外事部门工作人员杨宏辉说。

  一幅《东极岛之春》,舟山渔民的回礼是“团结”

  初见画作的震撼过后,担任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的梁银娣开始张罗着为画作在博物馆内选个“新家”,而另一位当年参与营救渔民的后代吴小飞则拿出了早早准备好的回礼。

  得知英国朋友赠画后,画渔民画20多年的吴小飞专门用1周时间创作了渔民画《东极岛之春》。

  这幅精心装裱的渔民画,用豪放夸张的色彩描绘了渔民生产的场景,浓浓的舟山海味扑面而来。

  这幅渔民画的主题,吴小飞说了两个字“团结”。

  春汛是渔民生产的重要时刻,东极渔民捕鱼讲究团结协作,81年前,东极渔民团结一致完成了“里斯本丸”营救壮举。吴小飞说:“创作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一种盼望和谐、团结、相亲相爱的画面,现在阿拉和英国朋友更要珍惜这份情谊,团结友好。”

  英国朋友送来“情谊”,舟山渔民回以“团结”。这幅舟山渔民画也将跨越山海,送到格雷厄姆·萨克斯比先生手中。

  这已经不是吴小飞的画作第一次飞往英国。2005年8月18日,“里斯本丸”沉没的63年后,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携妻子和两个儿子,以及两位遇难者家属重回东极,与当年营救的渔民紧紧相拥。

  吴小飞就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幕,她将一幅舟山渔民画《爷爷的爷爷》送给了查尔斯·佐敦。

  一幅《东极大营救》,18年绘就的3米长卷

  翰墨传情的故事,自81年前开始。

  在吴小飞的记忆中,当年,吴小飞的爷爷吴其麟驾着摇橹船救起7位英国士兵后,他们就送了一本日记本作为感谢,并在上面用英文签了名,画了图案,这本日记本曾经被老人藏在家中,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目前遗憾佚失。

  “我家里还有另外一幅‘大作’。”采访间隙,吴小飞神秘兮兮地说道。

  “这幅‘大作’画了有不少年嘞。”一旁的梁银娣听到后,也笑着说道。

  这是一个横跨18年的故事——

  2004年,梁银娣和吴小飞受普陀区委派,到杭州潘天寿艺术沙龙学习渔民画创作技巧。她们都是“里斯本丸”营救渔民的后代,在前往杭州的路上,两人就打定主意,要创作一幅以“里斯本丸”营救为主题的渔民画,这个想法,得到了艺术家朱仁民的大力支持。

  创作途中,两人的创意越来越多,画作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直到去年10月,这幅3米长的渔民画才最终由吴小飞创作完成,两人将其命名为《东极大营救》。

  打开手机,这幅3米长卷的照片跃然眼前——

  画面中央,正在沉没的“里斯本丸”上站满了幸存者,它的周围,围绕着数百艘摇橹小船,画面的右下角,岛上的老百姓给获救的英军官兵准备衣服、食物,并将他们转运出岛……

  “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能将这幅画拿到英国展出。”吴小飞说:“也希望这幅画让曾经中英人民结下的友谊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