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营造温馨“港湾” 放好连心“风筝”
小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9月02日 第 02 版 )
小小
我市创新实施舟籍学子“港湾计划”,通过前移引才关口,强化暖心服务,构建聚才磁场,持续打造人才工作新品牌,健全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引导舟籍学子毕业后回舟就业创业,投身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据《舟山日报》8月24日报道)。舟山人杰地灵,即使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年代也同样人才辈出,只是“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令人颇感无奈。不过,出门在外的学子,就像放出去的风筝,终究与家乡魂牵梦绕。倾力打造面向舟籍学子的“信息港湾”“乡情港湾”和“幸福港湾”,有利于形成“家乡成就人才、人才成就家乡”的双向奔赴。
乡音缭绕,“港湾”就不会遥远
有关部门将建立舟籍学子信息库及重点联络学子数据仓,实现舟籍学子信息和诉求“一库集成、一人一档”。与此同时,建立舟籍学子乡情联络机制,提供网格化联络、邻里式照料、亲情式关怀,对重点联络学子及其父母定期开展联系走访、座谈交流和慰问帮扶,帮助解决身边事、家里事、学校事。如此坚持不懈,定能产生“万有引力”。
家乡固然是每个人心中的港湾,但离得远了、离得久了也难免会有疏远感。更何况,故乡难忘并不等于故乡时时在线,一旦断了音信,故乡往往就成了儿时的回忆。有了乡情联络机制,舟籍学子就能不间断地收到家乡的消息,而不仅仅是家中老人的音信,这样就不会感到家乡遥远。这就像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能时时感知那只温暖之手的脉动,始终不会离“港湾”太远。
常常联系,时时互动,不仅仅为了满足学子的思乡之情,更为了集聚学子之力共谋家乡发展。这些年来,舟山送出了一批批学子,许多已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栋梁之材。但由于联络不畅、信息阻断,不少舟籍学子明明有机会为家乡服务却未能获得机会,不能不说是双方的憾事。
当下舟山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求贤若渴的舟山既盼望学有所成的舟籍学子回归,也希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利用国内外方方面面的乡贤资源。这就迫切需要建成舟籍学子信息库及重点联络学子数据仓,通过常态化的联络来沟通信息、加深感情。特别是,要加强个性化深度对接,将舟山之需与学子之能进行精准匹配,搭建起舟籍学子回归家乡的桥梁、奉献家乡的平台。
千难万难,“回家”就不会太难
需要注意的是,“港湾计划”应更多地释放暖意,而不应过于急功近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培养感情是需要过程的,只要倾情倾力营造温馨“港湾”,终将功到自然成。功成名就的资深学子固然需重点联络,但初出茅庐的年轻学子同样要真情关爱,这样才能体现“港湾”的恒温,才能生成对离乡学子的持久感召力。
我市将全面提升舟籍学子对就业创业政策和优质岗位信息知晓率,打通从学习实践到入职落户的“最后一公里”,整合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创业窗口、科技创业园区等平台资源,不断提升舟籍学子回舟率。这样做,既解舟山的人才之渴,又解学子的就业之难,这样的暖心之举定能感召更多舟籍学子学成归来。
有道是,“患难见真情”。困难时的“帮一把”往往能让人终身难忘、知恩图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语境下,我市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千方百计为舟籍学子提供优质岗位、化解就业之难,让莘莘学子感受到纵使千难万难,“回家”就不会太难。这样的温暖“港湾”,自然是值得随时投奔的。
舟籍学子足迹遍天下,但走得再远“港湾”依然应该是可靠的大后方。这样,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系桑梓总有机会反哺家乡,尤其是当家乡需要之时,更会义无反顾地响应召唤、竭尽所能。因此,为了鼓励学子回舟就业创业作贡献,再大的投入、再多的激励、再好的服务也是理所当然的。
关爱不断,“风筝”就不会离线
建立长效机制,为舟籍学子提供专属服务,建立家事难事帮办机制;建立回舟事项代办机制,对有意向来舟就业创业的重点联络学子,指定专人提供专属事项帮办代办服务……关爱不断,“风筝”就不会离线。被家乡惦记、受家乡善待的舟籍学子无疑是幸福的,身为舟山人的归属感、荣誉感油然而生,凝聚力也就会日渐生成。
舟籍学子成千上万,如何让家乡的关爱抵达人心?建立家庭属地网格组、毕业中学网格组、高校学联网格组,开设就业创业专窗、选派就业服务专员、开通学习实践专线,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无不体现着诚意、充满着关爱。
除此之外,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关爱舟籍学子的联动机制,尤其要在出台普惠性政策上下功夫。这样,就能在服务好重点联络学子的同时,使每一位学子都能无一例外地感受到“港湾”的温馨。比如,是否可以让所有舟籍学子永久享受公共服务领域的市民待遇?在坐公交、进景区时的些许优惠虽然微不足道,但却不失为一份心意、一种认同,足以让游子有家的温暖。
我市创新实施舟籍学子“港湾计划”,旨在深入打造新时代海洋特色人才港,通过倾情倾力联系服务舟籍学子,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促进人才回归聚集,从而凝心聚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大家的事大家办,营造温馨“港湾”,放好连心“风筝”,理当方方面面齐努力、家家户户共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