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山岛:“一个法庭”的善治之路

陈斌娜 王菲 陆敏浩 刘艳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14日 第 01 版 )

2011年,时任嵊山法庭庭长朱刚强(左三)在渔船上开展巡回审判,调解纠纷

2022年,法官助理张荣(中)在枸杞乡干斜村通过“共享法庭”调解案件

坐落于嵊山尽山广场旁的嵊山法庭 嵊山法庭供图

  □记者 陈斌娜 王菲

  通讯员 陆敏浩 刘艳群

  盛夏的嵊山岛,游客如织。这是嵊泗东部诸岛中,最具烟火气的海岛。

  嵊山,古时又称尽山,曾因“百年渔场”而盛极一时,如今又借海岛旅游风光再现。

  穿过尽山广场,一眼可见嵊山法庭。“东崖有涛,法以平之;潮头解纷,守护正义。”法庭大厅墙上,这16个大字分外醒目。

  面向大海、扎根群众;手握法槌、心怀天平。远离大陆的这个海岛法庭,守护着嵊山、枸杞两岛近1.6万名群众。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嵊山法庭一次次将“法庭”搬到码头边、开到渔船上,送去细致入微的司法服务,守护偏远海岛的公平正义。

  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舟山以建设最安全城市为目标,全力打造稳定又安心的社会环境、公正又舒心的法治环境、优质又暖心的服务环境,千岛大地呈现了良法善治的生动图景。去年我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居全省第一。

  到渔船上开庭,把司法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嵊山岛上的民房,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嵊山法庭坐落在主街的中心位置。

  拾级而上,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庄严的国徽,随即是一片红色门檐,上面印有“人民法庭”4个大字。

  “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离群众也越来越近了。”50多岁的法警董军国,经历了嵊山法庭的2次“搬家”。

  董军国记得很清楚,20多年前,嵊山法庭隐于街后巷角,鲜有人来,“老百姓避而远之,总觉得大案要案才会上法庭。”

  2000年后,嵊山法庭“走”出小弄堂,搬到了临街的一栋三层楼房。此后,人们时而见到背着国徽的法官、干警出入。

  “早年间海岛交通不便,我们就送法律下去。”在嵊山当了10多年法官,陈遵义多次乘船前往枸杞、壁下2座海岛,到渔家道地、船头开庭。

  一个国徽、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便携式打印机还有一套法官服。这是每次外出“开庭”的必备装备。

  嵊山渔民老方至今记得,那年船刚回港,陈遵义就背着大大的国徽,到渔船上开庭,审理货款拖欠案。“一点也没耽误阿拉抲鱼,庭审结束后,马上出海了。”时隔多年,老方还时不时与老伙计们分享这件事儿。

  “假日开庭”“候潮开庭”“休渔开庭”……立足海岛特色,嵊山法庭不断探索专属渔民的庭审模式。

  2014年,嵊山法庭再次“搬家”,从临街的位置,搬到了小镇的“CBD”。彼时,连接嵊山和枸杞的三礁江大桥已通车,法官们办案的路程得以缩短。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靠海吃海,随着海岛旅游和贻贝产业的发展,经济类案件大幅增加。一些涉海涉渔类案件属于海事法院管辖,当事人来回诉讼成本较高,嵊山法庭加大与有关部门的诉调对接力度,积极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移动微法院”“E讼服务”“共享法庭”……近年来,嵊山法庭通过远程视频或者自助服务终端等方式,开展异地庭审、在线调解、跨域立案,让群众实现“诉讼不出岛”。

  “只要一台电脑、一个网络就能破难题,立案数较8年前下降了一半多。”嵊山法庭副庭长牛艳红很自豪,以打造“无讼岛”为契机,嵊山前移关口、延伸职能,将大量民商事纠纷化解在诉前。

  社会发展了,矛盾调解形式、诉讼方式也随之改变。 在嵊山,一直不变的,始终是将“法庭”搬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    

  突破海岛瓶颈,探索良法善治生动实践

  走出嵊山法庭,穿过尽山广场,路对面就是嵊山镇政府。

  便民服务中心,就设在镇政府里面,方便群众“一站式”办事。

  从“诉讼不出岛”,到“办事不出岛”,这都是海岛积极探索良法善治的生动实践。

  在嵊山生活了20多年的陕西籍新居民刘刚,带着14岁的儿子,来到公安窗口申领身份证。  

  “没想到现在岛上也能办,不然咱们一家四口还得回趟陕西,一来一回最起码要花四五千元。”信息网上流转、证件快递寄达,这让刘刚啧啧称赞。

  从坐船来回跑,到办事不出岛,在箱子岙村委会工作几十年的何君艳,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以前村里老百姓办事情,经常要赶去泗礁本岛,费时又费力。”何君艳掰着手指算道:到了菜园已经中午,下午才能办业务,除非当天有加班船回嵊山,不然就得在菜园住一晚。

  今年6月,何君艳在嵊山镇便民服务中心成功办理了退休手续。“办退休,去年还要去菜园镇,现在把身份证和社保卡一交,两天就办好了。”何君艳笑称自己赶上了好时光。

  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也进一步优化,嵊山岛的山海更具魅力。

  4年前,云南籍投资者邓志刚走遍全国沿海地区,在嵊山岛停下了脚步,决定斥资千万元,打造高端民宿“凭海临风”。“之所以选择这里,因为当地政府的服务,让人放心又暖心。”邓志刚回忆道,民宿招商、建设、投产的每个环节,镇里都安排了专人跟进对接。目前,“凭海临风”民宿的建设已进入验收阶段。

  “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只要我们帮得上忙,一定尽量做”。这是嵊山镇领导班子常挂在嘴边的话。“没有他们的一路护航,要在海岛上建这样大体量的民宿,根本不可能那么快。”邓志刚感慨道。

  不断改善办事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嵊山岛居民收获越来越多幸福感,嵊山岛的外来创业者吃下越来越多“定心丸”。

  锻造环境优势,打造宜居宜业海上花园城市 

  透过嵊山岛这扇窗,宜居宜业海上花园城的美好画卷跃然眼前。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以“八八战略”为引领,我市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政务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以高质量服务,换来群众好口碑、企业好体验、发展好环境。

  20年来,舟山法治政府建设步履坚实,法治信仰浸润人心,法治社会新风扑面而来。

  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基层治理、生产安全等领域,我市加强制度建设,高质量立法硕果累累。

  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常态化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加大海岛法庭上门立案、巡回审判力度,打造“共享法庭”,推进“移动微法院”,构建起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用“司法暖心”换取“群众舒心”。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平安已成为舟山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鲜明标识。我市连续十八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市,成功捧得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   

  20年来,舟山锚定“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营商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目标,不断锻造环境优势。

  我市不断增强政务服务“软实力”,“一门办”“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跨域办”能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破解悬水小岛办事难,我市持续深化企业群众“办事不出岛”,组建帮办代办服务团队;推动“甬舟通办”“长三角通办”“跨市通办”“跨省通办”,在外舟山人、新舟山人办事越来越便捷……

  聚焦企业需求,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服务有“力度”,更有“温度”。

  政策送上门——开发惠企政策汇聚、兑现平台,推广“一指减负”、企业码直播等应用,精准推送惠企政策,积极兑现激励政策,推进企业减负降本;  

  办事便利化——深化涉企领域“放管服”改革,打造“舟到办”便民利企品牌,以高效率、高品质、高标准政府服务,换来企业发展好前景;

  服务全过程——强化要素保障、基础设施支撑,优化公平公正法治环境,选派“五个一批”干部、助企服务员,分赴重大项目、企业解决“烦心事”、化解“操心事”。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舟山不断发挥营商环境优势,一路前行,一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