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清账才能解疙瘩
周沫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8月01日 第 04 版 )
周沫
7月11日下午,我市首个V2G充电示范站正式投用,并成功完成全省首笔园区交易订单,车主杨先生当天“卖电”2.6千瓦·时,得款1.56元,这笔“小买卖”创新性拉开了新能源车参与电网削峰填谷交易的序幕(据《舟山日报)7月13日报道)。谷时充电,峰时卖电,电动汽车可以变成“充电宝”赚差价,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动。
炎炎夏日正是用电高峰季,电网压力可想而知。目前,全市有普通新能源乘用车90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500余辆,假如所有电车都能充当“充电宝”削峰填谷,岂不是就能在共享利益的同时有效减轻电网负载压力?这等合作多赢的好事,按理应该众向往之。然而,具备双向传输功能的V2G充电桩毕竟属于新生事物,真要亲“车”尝试,很多车主难免心里还有疙瘩。
读了新闻之后,不少人对吃到“第一只螃蟹”的杨先生羡慕不已,有人还恨不得把自己的油车变成电车。停着车就能把钱给挣了,虽是小钱也是一份惊喜,日久天长的至少可以把停车费给消化了。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觉得杨先生这么做有可能得不偿失。理由很简单,电车的“心脏”就是电池,一旦在频繁充放电中损耗了,也就会在无形中加快车辆贬值。那么,赚来的电费能抵得上损耗吗?这笔账不得不算。
启明新能源公司建设运营部主任朱刚算了一笔“卖电”账:车主在家使用谷电充电,成本约0.3元每千瓦·时,在V2G充电桩送电可达0.6元每千瓦·时,以电池容量为60千瓦·时的普通家用新能源车为例,一次送电40千瓦·时,车主可赚12元。这笔账算得让人心动不已,但心动之后不一定会行动,因为忽略了电池损耗因素,心中的疙瘩就无法解开。
看来,还得把电池损耗的成本账算算清楚。既然是交易,怎能只算收入不算支出呢?可以相信,具备双向传输功能的V2G充电桩既已推向市场,设计及试验过程中必然会充分考虑到电池损耗因素,不大可能贸然推出明赚暗亏的“蚀本买卖”。果真如此,那就更应该把算得清的账摊出来,让所有人明明白白地知道在一充一放之间到底能赚多少。疙瘩解开了,顾虑消除了,不仅广大电车车主会乐此不疲地参与“赚小钱”,还能促使更多的人选择购买“躺着也能赚钱”的新能源车。如此一来,也就有望进一步放大低碳环保的社会效益。
不只是电动汽车“卖电”需要算清得失账,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中推出的任何创新举措,也都需要通过算清账来解开人们的思想疙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后顾之忧,形成广泛共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创共享,将事关千家万户的群众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