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小岛端午
陈瑶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3年07月12日 第 06 版 )
□陈瑶
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江南人家过的是同一个端午,但小岛的端午风俗还是有点差异。除了家家户户门窗上插艾叶和菖蒲,孩子们挂香袋、结五彩绳,也包粽子、做团子和乌馒头,但是包粽子和做团子的食材和工艺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海岛人也喝雄黄酒。旧时,还用雄黄在婴儿额头上写“王”字以求“辟邪”。现在,这个风俗鲜有见到。但是端午插艾草、菖蒲及吃粽子、团子风俗仍在延续。只是亲手包粽子的居民已经很少了,端午节想要吃粽子、团子的,大多在超市里买一些。省事是省事,不过,节的味道也淡了许多。
端午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还是要有一种仪式感的。这一天,母亲会拎着粽子、团子等食物,去给长辈和亲戚送节。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说,“吃”字当头,只要有美味吃食,这日子就过得有滋有味。
记得小时候,母亲和我、姐姐围在一起包粽子,才算是过端午节。那时,我尚小,不会包粽子,只见母亲从一摞厚厚的箬壳里抽出一张,十指转动,飞快折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倒一勺被浸透变得白胖的糯米,再放一颗蜜枣或咸蛋黄,裹起来,最后用细细的棕榈绳紧紧捆扎住,就这样一个俊俏匀称的粽子包好了。我笨拙地模仿母亲的手法,可不管我怎么包,总是包不牢。母亲的手指纤巧灵动,拿在她手里的箬壳就是听话。原来,包粽子也是一门技术活。
箬壳,就是笋壳,小岛人习惯用箬壳包粽子,因为它散发着一种天然的草木清香。这些箬壳,是母亲在自家竹林里捡拾来的。包粽子前一天,先把一片片箬壳洗净,放在开水里蒸煮,然后取出,再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糯米、红枣、蜜枣也在水里浸透了,沥干水分。等这些食材都准备妥当了,才开始包粽子。
这时,父亲已在柴火灶下烧火,包好的粽子放在盛满水的大铁锅里,盖上木质大锅盖后,慢煮。热气从木锅盖的缝隙里溢出来,夹杂着一股粽子的香味,弥漫开来。粽子煮熟后,从大锅里捞出一个,冷却片刻,掀开箬壳,咬一口,甜糯香软,口味绵实。过节那天,母亲还会拎些粽子送给左邻右舍,而邻居们也会把自家包的粽子送过来,彼此分享。那时,物质生活贫乏,但民风淳朴,邻里间互帮互助,充满温情。
粽香是依着节令而来的,像草木一样。万物逢时皆美好,大抵如是。如今,虽然能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却感觉没有母亲包的好吃,儿时的味道,也许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每年的端午,母亲都会在门窗上悬挂艾草和菖蒲,用来驱病、防蚊虫、辟邪气。特别是艾草,有着“草中钻石”之美称,更是一种“医草”,有药用价值。民间用艾草驱蚊虫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艾叶的青草味,淡淡的药香,极好闻,感觉可以清透肺腑。儿时的夏天,母亲总会燃起风干的艾草,把明火灭掉后,在房间里慢慢熏着,驱赶蚊虫。夜里,我们闻着满屋的艾草药香,安然入睡。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端午时节,我在小岛的山坡上采了些新鲜艾草带回家,连同母亲自己种的菖蒲,一起挂在门框上。晚上再煮一锅艾草水,泡脚,沐浴,给身体去湿去毒,又满带清香。
艾草,爱也。爱这星辰大海,爱这人间岁月。粽子,情也。万水千山“粽”是情,粽子里,有生活的滋味,有故乡的亲情,历久弥香,绵延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