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行动新实践

“百支创新团队入舟”工程跑出加速度

全市累计接洽各类创新团队87个,落地开工项目12个,在谈意向项目32个,新梳理有效线索67条

记者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20日 第 04 版 )

近日,位于普陀区未来智创城科技产业园的舟山史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史河科技”)5000平方米的厂房内,工人进进出出。目前,成套化超高压水射流生产及检测设备已经陆续进场,工人正对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

作为“百支创新团队入舟”的“先锋队”之一,“史河科技”即将迎来试生产,并于下月正式投产。企业已经着手为“开门红”的千万元订单作准备。

今年6月,舟山创新提出,要围绕九大产业实施“百支创新团队入舟”工程。到2027年,我市将累计新招引高水平创新团队100个以上,为全面建设现代海洋城市、高水平服务“985”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企业“跑步”进场,生产降本增效

“这是价值300多万元的全自动检测仪,检测精度能达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是精密数控车床,用于加工我们拥有自主产权的上百款核心零部件。”“这是超高压水泵调试间,我们企业生产的超高压水泵,可以配合我们的水射流清理机器人、回收泵、污水净化设备等,为船舶除锈提供成套化绿色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立足舟山辐射长三角的‘拳头’产品。”……在“史河科技”的生产车间,副总经理张智林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言语间,满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史河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在国内率先实现高空机器人产业化的企业。之所以选择落地舟山,是因为企业看到了舟山广阔的市场。“2023年战略调整后,我们企业的机器人主要应用在船舶、化工、新能源市场,这和舟山的产业结构不谋而合。这些年,舟山的订单量占据了企业总订单量的60%左右。”张智林说。

如今,企业落地舟山,可以有效减少交通运输成本,并在交付时效性上进一步加强。不仅如此,客户也可以随时来到现场跟进设备生产的进度,产品质量可以随时把控。对舟山客户的售后响应时间也从原先的一两天,缩减至一两个小时。在舟山建厂的带动效应已经得到了体现。今年上半年,华丰船厂就向企业定制了40余套全流程船舶除锈机器人设备,价值超千万元。这些订单预计将于企业正式投产后进行交付。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客户减少了时间和金钱成本,我们也进一步拓展了客户圈。”张智林表示。企业的下一步目标是立足舟山,拓展长三角的客户圈。“我们计划3年内达到年产机器人3000套的目标,预计年产值在3亿元左右。”张智林表示。

政府全面护航,消除企业后顾之忧

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离不开政府的一路帮扶。

从决定落地舟山,到本月即将试生产,“史河科技”在舟山的“安家”之路较为顺畅。“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企业不会那么快投产。”张智林表示。

当得知企业有意向在舟山安家,但苦于没有资金时,国有企业普陀区智创城西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创城西公司)第一时间积极向上争取,联合省、市、区三级,为企业争取到1.4亿元的投资资金,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随后,智创城西公司又为企业选址普陀区未来智创城科技产业园,并提供3年免租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普陀区未来智创城科技产业园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园,部分设施还在完善中。“史河科技”是第一家入驻的企业。为了确保其“跑步”进场,智创城西公司积极与园区开展沟通,为“史河科技”单独铺设水电线路。

面对各项企业申报,智创城西公司秉持着以“政府跑”代替“企业跑”的原则,帮企业跑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成子公司注册、总部搬迁等事宜;跑经信局,收集产业政策,了解政策落实条件,帮助企业针对性地选择主营业务;跑电力公司等,协调解决项目投产后的用电需求;跑财政局,解决基金投资相关事宜……

“以前是我们企业需要到各个部门去问政策、办手续。现在倒过来,政府天天追着我们问还需要什么。舟山的政府服务真的让我们很感动。”张智林说。

张智林算了一笔账,在政府“一对一”精准帮扶下,企业的建设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建设周期减少了3~4个月。省出来的时间,至少能为企业创造两三千万元的产值。

正因为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即将把上市主体从北京搬迁至舟山,为下一步上市作准备。

“现在我们面临试生产,但我们还缺少一批有经验、有学历,懂操作高精密机床的员工。”“没有问题,我们马上对接相关部门,让你们可以招到心仪的人才。”近日,智创城西公司市场拓展部经理高跃来到“史河科技”。查看企业进度时,张智林提出了最近困扰他的人员招聘问题,高跃立刻记录了下来。

“今后我们还会持续提升服务优势,优化产业生态,围绕需求导向,继续为企业做好政策解读。同时,对接发改、经信等部门,将相关产业政策落实到位,并依托舟山本地优势产业,帮助企业与船舶、化工等企业对接,创新企业核心技术应用场景,提升产品本地化消纳能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高跃说。

深化“入舟”行动,3年招引高水平团队100个以上

除“史河科技”率先试生产外,“百支创新团队入舟”工程还迎来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华研科技”在定海海洋科学城完成注册,“中润智能装备”将于12月试生产,“云涂科技”在岱山取得项目用地……一批聚焦海洋装备、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的企业正加速在舟布局。

自今年6月工程启动、9月实施方案正式落地以来,舟山各县(区)、功能区专项工作组“跑步”进场,推动创新资源快速集聚。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接洽创新团队87个,其中12个项目已落地开工,32个在谈项目稳步推进,67条新线索正在快速梳理。这一组跃动的数字,见证着舟山招才引智的“加速度”。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各地激烈的人才竞争,舟山创新打出“赛事引才+专班招引”组合拳。通过“舟创未来”海纳计划,已成功遴选50个优质创业项目,其中11个团队正携技术陆续落地;多支由技术专家、产业顾问组成的招引小分队,主动奔赴杭州、西安、武汉等人才高地,开展精准对接。

“我们锚定‘3年引进100个以上高水平团队’,加快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市正围绕九大产业建立“需求+团队”双向清单,计划赴“海洋十校”开展源头对接,力争今年可落地项目增至30个。

既要引凤来栖,更要助凤高飞。当前舟山正在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打造全球海洋经济创赛等平台,每年计划遴选200个以上优质项目;设立市级天使基金,优化科创基金决策机制;每月开展助企对接会,按需匹配导师和中试资源,破解企业“成长的烦恼”。

从主动出击“找项目”到用心服务“落项目”,舟山正握指成拳,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全速推进“百支创新团队入舟”工程。这场与创新团队的“双向奔赴”,不仅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注入全新动能,更为舟山产业转型升级储备关键力量。一条具有海洋特色的创新引才路径,正在千岛之城渐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