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东海潮涌谱新篇
嵊泗海岛共富之路交出三年精彩答卷
记者 胡园园 通讯员 刘哲齐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7日 第 03 版 )



十月的嵊泗,海天一色,秋韵正浓。在这片蔚蓝的东海之上,列岛之城正奋力书写着日新月异的共富新篇章。
今年是嵊泗县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的第三年。2022年,省委、省政府点题嵊泗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在共富蓝图的指引下,嵊泗县以海为卷,执产业之笔,将宏伟蓝图细化为坚实的步履,将发展愿景转化为生动的实际成果。
耕耘三载,硕果累累。嵊泗先后有37项工作获国家部委肯定或推广,174项工作取得省级层面阶段性成果,29项工作或经验获省领导批示,2项工作入选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2024年,全县GDP总量达172.36亿元,三年年均增长6.4%,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42;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14.2亿元,连续两年破百亿,三年年均增长26.6%,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共同汇成了嵊泗“强县富民”的时代答卷。
产业提质蓝色经济活力迸发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花鸟岛上的浪漫如海浪般层层涌动。晨起面海瑜伽,夜探荧光海的秘密,漫步烟火市集,爱情主题岛的浪漫氛围值持续拉满。
三年来,花鸟岛围绕“相识、相恋、相许、相伴、相守”的爱情主线,构建“一轴两环、三核四区”的整体风貌格局。通过投入两期共计2.51亿元的特色风貌提升工程,岛上优化了空间布局,打造出一系列沉浸式爱情场景,让“诗和远方”化为真切的甜蜜体验。今年“510”全国通办首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1对新人登岛登记,“520”预约结婚登记的新人超40对。
花鸟爱情岛的成功打造,是嵊泗县提升旅游产业能级、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嵊泗紧紧围绕“让更多的人想来嵊泗,让更多的人能来嵊泗,让来过嵊泗的人还来嵊泗”的目标,通过举办各类文旅活动与体育赛事,持续引流赋能。目前,全县4A级景区镇实现全覆盖,并获评“全省文旅助力共同富裕十佳县”。
民宿产业作为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其发展红利持续显现。截至去年底,全县894家民宿中,精品民宿与主题民宿占比达53.8%,156家获评省、市高等级民宿。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超6000人,带动旅游从业者超2万人,约占全县渔农村人口半数。2024年,全县民宿户均净收入达20.69万元,“民宿+”模式有效拓宽了居民增收渠道。
在旅游业提质升级的同时,嵊泗传统渔业也正经历一场“蓝色变革”。眼下,位于枸杞后头湾码头边上的一米八海洋科技(舟山)有限公司每天凌晨都赶着生产当天运送出岛的新鲜贻贝。经过“气调锁鲜”的鲜活贻贝通过物流运输,已走进全国30个城市、400家盒马门店。今年,嵊泗贻贝还荣获国际风味评鉴所3星奖章和全国首个贝类无抗产品认证,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在泗礁岛,“立体养殖”的创新模式让海域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养殖的试验田亩均收益预计提升30%以上。此外,黄龙乡的膨腹海马繁育也迎来了高峰期,一天繁育量可达2万尾。数据显示,2024年,嵊泗全县海水养殖总面积达3.57万亩,总产值达12.5亿元,越来越多的养殖户端上了“科技饭碗”。
在小洋山浙沪联合开发的热土上,重大项目建设热潮涌动。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建设稳步推进,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同样建设正酣。不远处,中广核嵊泗薄刀嘴光伏电站的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座去年投用的电站占地87万平方米,年发电量约1.3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3.4万吨。
中能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即将投产,中广核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海上能源科技创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也将在年内开工……从蔚蓝大海到阳光海岸,嵊泗正以重大项目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清洁能源正成为嵊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民生为本幸福海岛成色更足
“这里交关好,住的环境和吃的伙食都比原来的养老院还要好!”今年9月,随着嵊山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来自嵊山、枸杞的第一批老人高兴地搬入“新家”。通过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嵊泗实现了渔农村养老机构收费、服务、监管和薪酬四个标准全县统一,让海岛老人享受到更规范的暖心服务。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嵊泗扎实推进“小岛迁、大岛建”工程,东库岛、大盘岛、东绿华岛等5个偏远小岛整岛迁居,同时积极引导外岛乡镇人口往本岛集聚,近三年累计推动4400余名外岛群众向本岛集聚。预计今年底西绿华岛迁居工作将全部完成,全县建制乡镇以下小岛常住人口将实现全部清零。
为确保群众“迁得出、住得牢、过得好”,嵊泗通过包保回访,推出住房、就业、养老等帮扶举措,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未来,全县将继续引导外岛群众向泗礁本岛和县城集聚,预计到2027年城镇化率将突破72%,让更多海岛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教育是海岛未来的根基。嵊泗县依托省级教育帮扶,与省内8所优质学校(教育集团)签订帮扶协议,实现跨区域教共体全覆盖和杭州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这一系列举措成果可喜:嵊泗连续两年获评浙江省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A等,新增特级教师1名、正高级教师5名。更令人欣喜的是,本科上线率不断攀升,2025年高考嵊泗2名考生分别被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实现了8年来海岛学子就读国内高水平大学“零突破”。
今年,嵊泗县探索中考改革,率先实施“愿读尽读”升学政策,初三学子无需经历传统中考筛选即可升入普通高中,更多学生因此获得了参与高考、追逐梦想的宝贵机会。
在软件提升的同时,硬件设施同步改善。望海幼儿园建成投用,实现县城托幼一体化;嵊山、枸杞乡镇校园资源完成优化整合。全县已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县域就读率达93.99%。
从师资强化到政策创新,从硬件提质到资源共享,嵊泗打破海岛的“教育壁垒”,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
嵊泗县持续深化医疗改革,通过对接浙江医院等8家省市医疗机构及宁波6家基层医疗单位的组团式帮扶,推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冠脉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近100项新技术,血管造影介入中心、ICU、血透中心等关键科室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县域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综合排名最高时从全省72名提高到27名。
目前,县级综合医院改扩建工程已启动,将整合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健中心,实现“三院合一”,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级。与此同时,全县特困老人实现集中供养,集“医、康、养、残”于一体的医康养联合体将于年底投用,届时7类兜底对象可在县城获得集中照护。
医疗资源下沉,织密服务网络。针对海岛老年人就医用药的“末梢梗阻”问题,嵊泗创新推行常用药定期配送模式,将试点慢性病用药目录从82种扩充至203种,配送及时率达到100%。这项贴心服务让海岛老人足不出户就能用上放心药,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因地发展特色标志成果丰硕
今年初,嵊泗诸湾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美丽海湾名单。此前,嵊泗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还获评自然资源部“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嵊泗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理念,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系统推进多项海洋环境治理工作。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立“海上环卫”机制,并出台《海水养殖泡沫浮球整治工作方案》与配套奖惩办法,累计完成249.5万只泡沫浮球的生态化替换,有效控制海洋污染。
在机制创新方面,嵊泗积极推进养殖海域“三权分置”,探索发展碳汇渔业,促进生态保护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该县发布了全省首个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为沿海地区评估海洋生态建设成效提供了依据,也为海岛地区探索生态共富路径提供了实践参考。
嵊泗瞄准“一岛一功能”,持续打造优势产业岛群,拓展海洋经济空间。其中:泗礁本岛、黄龙岛重点是围绕渔港经济区、马关产业区、旅游特色小镇、东海五渔村等块状经济实现组团发展;大小洋山岛重点是打造综合性临港产业岛;花鸟岛重点打造爱情岛,发展壮大爱情婚旅产业链、服务链;嵊山岛重点围绕“一条鱼”,擦亮“百年渔场”品牌,打造渔旅融合岛、国际海钓基地;枸杞岛重点是围绕“一颗贝”,培育贻贝全产业链集群,打造贻贝产业岛。
结合嵊泗住人岛屿分布,全县分为东、中、西三大空间布局,编制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打造福如东海、爱屿天涯两个片区组团,组建联村公司,完善产业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交通链、产业链、服务链的串联,协同带动周边17个村庄共同发展。
发展的温度,最终要由民生福祉来衡量。嵊泗将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民众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大陆引水工程让海岛居民告别了“喝水难”,管道燃气工程结束了“浙江唯一未通管道天然气县城”的历史,全国最长的110千伏三芯海缆更是构建起了供电可靠率达99.99%的“生命线”。客货邮三级物流体系的完善使末端小岛的配送成本不断下降,2024年全年为群众节省快递支出超50万元。
从保持水、气等基本必需品县域同质同价,到健全为民服务中心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嵊泗在生活的细枝末节处彰显着为民初心。
2025年,作为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的攻坚冲刺年,嵊泗正朝着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海上明珠”目标加速迈进,让海岛群众的幸福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本版图片由嵊泗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