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技术入门门槛高、产业链附加值偏低、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这些问题如何破?今年,舟山启动60家企业研究院培育建设,力争到2027年在100家以上,攻克关键共性技术50项以上———

建企业研究院 激活创新动力

记者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6日 第 01 版 )

海洋产业技术入门门槛高、产业链附加值偏低、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舟山想要实现从“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跃升,必须直击企业科研需求对接难、研发能力弱的痛点,进行改革创新。

企业研究院的设立,无疑是布局中的关键一子。

今年,我市强化市县两级联动,启动60家企业研究院培育建设,聚焦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和揭榜挂帅行动。万邦重工、黎明智造、原邦材料、大洋世家等一批企业纷纷上榜。计划到2027年,企业研究院在100家以上。

【改革故事】

企业研究院,实现从“有心无力”到“有心有钱有人有力”的转变

作为全市首批市级企业研究院,万邦船舶重工(舟山)有限公司企业研究院成立于今年3月。企业特意准备了3600平方米的室内研究场地以及2000平方米的室外实验场地供研究院“大展拳脚”。

“记录一下目前机器的运行效率,为新一代的改良提供数据支撑。”近日,在企业研究院的室外场地,企业研究院院长黄德波和企业研究院装备制造车间负责人夏玉宝正在就机器“大象”的进一步改良进行讨论。

目前正工作的“大象”是企业研究院成立以后,成功研发的第三代机型。这款机器共有两个机器臂,一个用来除锈,另一个用来喷漆,如同象牙分散在机身的左右两侧,故此得名。

将喷漆、除锈两道工序合二为一,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了机器的来回搬动。船坞中大型器械的进场出场,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大象”的加入,将省下的时间转化成了工人的休息时间,因此设备在生产一线实验时,就受到了工人们的广泛好评。

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安装国产除锈头,这是企业研究院成立以来的另一项重大成果。与原先的进口除锈头相比,生产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5天,成本缩减了一半。

“因为企业研究院的成立,我们有时间、有资金去寻找市面上的材料,寻找国产平替。”黄德波说。以国产除锈头中喷嘴的核心部件——密封件为例,找到国产替代后,企业的成本直接从进口的100多元降至个位数。“除了金钱成本,我们省下的还有时间成本。”黄德波表示,以前零件坏掉之后需要从国外进口,采购周期在3至6个月,而实现自己制造之后,采购周期直接为零。目前该除锈头已经进入试验阶段。“企业现在在使用的有70多个除锈头,如果全部实现国产替换,一个批次就可以为企业节省至少百万元。”黄德波说。

其实,作为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的老牌船企,万邦重工向来注重科研创新。企业在2019年便成立了绿色装备部,致力于智能车间的打造、装备的国产化研究。都是科技创新,企业研究院的成立,与原先的绿色装备部有什么区别?

“简而言之,面对研发创新,我们迎来了从‘有心无力’到‘有心有钱有人有力’的转变。”黄德波笑着说。

“虽然以前我们一直有研发部门,但作为船厂,主业是抓生产,科技创新只是用于辅助生产。”黄德波说,因此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员投入都有限。

以前的研发员工主要是靠去各部门“抓壮丁”,夏玉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来企业研究院之前,我是技改组员工,要一边生产一边研究,生产工作忙时,即使我有再好的想法,研发也只能放一放。”夏玉宝说。但政府对企业研究院的重视和要求,让企业坚定了走科技创新的决心和信心。根据要求,企业固定场地、固定人员,将责任落实到人,员工也从“多岗兼职”变为“专职”,政府下拨的资金为企业做出这一系列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夏玉宝来到企业研究院后,成为专职负责人。他一门心思扑在研发上,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将设想多年但一直没时间做的气雾回收装置、废弃物废水真空回收装置研发了出来。目前,这两项设备都已经应用于“大象”“国产除锈头”等设备上,不仅为来修船的船东省下15%的油漆使用量,而且还减少了50%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短短半年,企业已经尝到了企业研究院设立所带来的“甜头”。“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从‘小打小闹’到‘正规军’的转变。”黄德波说。企业研究院进行着下一步的计划:“大象”第四代样机正在马不停蹄设计与研发中,如果效果良好,有望实现批量生产,并向市场销售。届时企业研究院不仅可以为企业生产效益服务,还可以为企业拓展业务版图;智能车间、智能运输等方面进展迅速,AI焊接工作正在研发当中,将为企业的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目前,除万邦重工外,涉及船舶海工方面的企业研究院还有舟山中远、欣海设计等多家,我市船舶海工“两新”深度融合还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舟山探索】

聚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产业落地

今年以来,市经信局牵头谋划实施企业研究院培育攻坚行动,通过政府引导,系统集聚多方创新资源,精准突破企业研发瓶颈,培育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加快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今年2月市经信局牵头分行业跟进首批企业研究院建设情况、对接梳理企业重点攻关项目开始,全市企业研究院项目驶上了“快车道”。4月,首批舟山市企业研究院培育名单公示。《舟山市企业研究院管理办法(试行)》及配套政策出台,明确给予每家市级培育企业150万元首笔补助资金,验收达标后再补,同时鼓励市企业研究院牵头承接市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最高补助可达500万元。7月,第二批舟山市企业研究院培育名单公示。

“企业研究院的培育,我们主要采取了改革创新‘培育达标制’模式,推进企业研究院建设,建立‘双联系制’,实施‘一院一方案’,统筹产业、科技、人才政策全力支持企业研究院建设,聚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市经信局投资与技术创新处处长吴江萍表示。

全市还将持续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工程”建设,加快市县两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鼓励企业研究院与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大学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计划到2027年,企业研究院在100家以上,攻克关键共性技术50项以上。

【专家评说】

中共舟山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顾自刚:海洋科技创新成为舟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企业研究院是舟山海洋科创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中的堵点、难点具有重要意义。舟山企业研究院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不仅充分展现了舟山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效果,也深刻揭示了舟山海洋科技创新模式的深刻转变。“培育达标制”“首笔+验收”等政策工具的精准运用,“固定场地、固定人员”的组织创新,政府与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高效协同等做法,为舟山深化海洋科技创新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