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执钺者,5000年前的衢山王
——以孙家山遗址为例探源舟山海洋文明
钱颖 贝武权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4日 第 04 版 )

舟山博物馆藏品陶盘

舟山博物馆藏品陶盆

舟山博物馆藏品陶臼
盐,包括但不限于盐是史前以农耕为主的长三角先民生存和发展的必需要件。衢山岛孙家山遗址因集中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石钺和制盐陶器令世人惊艳。难不成5000多年前长三角某个原始部落坐拥海盐制作“黑科技”,驾赴海岛“淘金”来着?5000多年来,衢山岛执钺为王者与“东海外越”有何传承关系?带着疑虑,本文从考古和文献两端,耙梳整理,希图解密。
王者执钺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和砖瓦生产取土等过程中,衢山岛太平公社勤俭大队孙家岙出土了2件新石器时代石钺,《考古》1983年第一期刊《舟山群岛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布了这一重大讯息。之后,舟山文物工作者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陆续在孙家山遗址和周边村落调查征集、采集到4件石钺,现均藏舟山博物馆。这是我市迄今发现石钺数量最多,器型较为完整的唯一遗址,其中5件材质精美堪称玉钺。
对于古代先民来说,钺就是杀伐敌人的武器,后来变成身份、权力的象征。所以,这6件石钺出现在同一个区域,显见斯地领主执钺为王,霸气十足。与此同时,让人联想起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出土的5件造型精美的石钺,与孙家山石钺几无二致。它们与良渚反山遗址出土的玉钺,轮廓相似,只是前两者造型更古朴,材质也更原始。张家港东山村遗址90号墓葬属于崧泽文化,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为这个墓主人题下“崧泽王”3个字。而我们将孙家山遗址执钺者冠以“衢山王”,亦非过誉。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距今6000年前开始形成的长三角平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远古先民来定居。他们集体狩猎、种植水稻、兴修水利、大建城池,长途跋涉迁徙部落,乃至远涉惊涛拓殖海岛。这是孙家山遗址及其舟山群岛新石器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沿着长江下游探访一连串考古遗址,从安徽凌家滩到苏州张家港东山村、苏州草鞋山再到上海广富林、浙江余杭良渚乃至海上舟山,从石钺到玉钺,见证了5000多年前长三角文明的进化历程。一幅5000多年前的江南历史画卷,变得逐渐清晰。
煮海为盐
孙家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令人惊讶。我们发现,遗址中同时包含着崧泽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如凿形足鼎和假腹豆,以及良渚文化早期的典型器物如釜形鼎和垂棱豆。而这两种器型共存于同一单位中,说明崧泽文化晚期与良渚文化早期无法截然分开。由此判断,5000多年前长三角通江达海的地方已然孕育了一支习于舟楫远涉海岛的部落,孙家山遗址就是他们的首航拓殖地。
然而,在5000多年前长三角内陆并不存在物质和空间双重挤压的背景下,他们缘何冒险犯难,向海而死呢?毕竟,5000多年前的衢山岛咸风夙雾,地多斥卤,远没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情画意。
让我们再次聚焦孙家山。
孙家山位于衢山岛西北部,遗址背枕鸡笼岗,东南约3.5公里达海,海口曰“龙门口”,濒岱衢洋。古时,从龙门口涌入的海潮直溥孙家山一线,今皇坟基、李家岙、鹤冠、横勒山、田厂、培荫、紫金山部分坡地及整个桂太平原,当是港汊浦湾、水乡泽国。其地山水形势同《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描绘的“后□峩峩之山,前临渺渺之水”大抵仿佛。
孙家山遗址出土的另一批陶器值得重点关注。一是陶盆,夹砂红陶。敞口,大平底。在盆底边缘施一周指捺纹,器物比较厚重,盆底有明显的火烤痕迹。口径43厘米、高7厘米。二是陶盘,夹砂红陶。敞口,平底。在盘壁外施一圈附加堆纹,左右对称部位安上一个鋬,制作较粗,底部有火烤痕迹,器物较大,造型别致。口径58厘米、高12厘米。三是陶臼,夹砂红陶,火烤痕迹十分明显。口径30厘米、高34.6厘米。前此被认为是稻作工具用来舂米,而事实上更趋同“盔形器”用于制盐,在已知我国盐业遗址中普遍存在。这些均与大榭岛史前盐业遗址出土的陶器类似。尽管二者器型上有些区别,但不妨碍认定其为制盐器具。
孙家山遗址出土的陶盆、陶盘底部痕迹被仔细记录“盆底有明显的火烤痕迹”“底部有火烤痕迹”。这个让人自然联想到今天的“平底煎锅”,结合《世本》“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可以进一步研判得出陶盆、陶盘是烧盐器具。台湾学者田秋野、周维亮在《中华盐业史》中说,所谓“煮海为盐”不是将海水直接煎煮成盐,而是先使用容易吸附盐卤的海砂,即将海砂摊晒于地面上,洒以海水,使卤质凝聚于其内,这样反复为之,等到卤质吸收充分后,就将海砂收集起来,挑入坑内,然后再用海水浇灌,使海砂中的盐卤溶解在海水中,成为浓卤。将浓卤倒入锅中,将锅放于灶上,再以火煎熬浓卤,等到水分蒸发后,食盐就结晶析出。“夙沙氏煮海为盐”说的是古代山东的情况,采用海砂吸附盐卤。舟山的情况应是刮泥淋卤。
提及盐灶,《舟山群岛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也记录了一个重要信息,报告称孙家山遗址“还发现有残灰坑一个,呈锅底状,深30~105厘米,复原器较多”。这乍一看不显眼的信息与最近发现的岱山岛姚家湾盐灶两相映照,“残灰坑”即疑似盐灶。由此判定,孙家山遗址是制盐场所。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盐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不难理解,5000多年前“衢山王”之所以长途奔波,远涉惊涛——冲的就是这个关乎部族生命健康和极具财富价值的盐。
东海外越
孙家山遗址未经考古发掘,“遗物大部分属采集品”。仅凭器物类型和器物组合来推断文化类型以追根溯源,恐怕有失严谨。倘使非要作个类比,孙家山遗址包含的崧泽文化晚期与良渚文化早期的鼎、豆等器物型制和组合与湖州毘山6号墓出土的颇多近似。因此,我们更愿意相信孙家山先民是源于长三角,又在滨江和海洋中不断求索发展起来的独树一帜的部族,而不是环太湖或巢湖地区史前某某文明的简单“复刻”。
那么,这支5000多年前善于航海、驾赴海岛,坐拥煮海为盐“黑科技”的族群,以衢山岛为策源地转辗舟山群岛千余年,在岱山、马岙、双桥、临城、金塘等地播撒了商周青铜利器和印纹硬陶文化后,又是怎样流布嬗变的呢?
舟山,古属越国。据《越绝书》记载:“娄北武城,阖庐所,以候外越也。去县三十里,今为乡也。宿甲者,吴宿兵,候外越也。去县百里,其东大冢,揺王冢也。乌程、余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徐建春《外越与日本列岛》考证,“娄北武城”在今江苏省昆山市,文中提到的“外越”在姑苏以东距大陆不远的海岛上。
又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因徙天下有罪适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蒙文通《越史丛考》云:“所谓外越者,殆指东海外之越地而言。”“东海外越”是指活动于东海岛屿上的越地外族。
除《越绝书》外,《史记·吴太伯世家》也对东海外越有所提及:“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集解贾逵曰:甬东,越东鄙,甬江东也。韦昭曰:勾章东,海口外州也。”“甬江东”“勾章东”即今舟山群岛,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认为,这些人(百家)是今舟山群岛上的越人。
基于上述,5000多年前的“衢山王”经过数千年流布嬗变,最后成为百越支系的外越。他们同句吴、于越、东瓯一起活动在江浙沿海及其岛屿,并与东夷族支系共同构成了江、浙、淮早期的海洋族群。春秋时期,其子嗣雄踞舟山群岛的少说也有“百家”。蒙文通先生指出:“吴、越之版图亦徐国之旧壤,自淮域至于东南百越之区,及乎东海外越之地。”这表明东海外越自古就有独立特行的发展态势,也说明江浙淮沿海与早期海洋族群是密切关联、代有因袭的。
概言之,“煮海为盐”是史前舟山海洋文明的独特因子,也是维系海岛先民的经济基础。他们“以舟为车,以楫为马”,驰骋东南海洋已然数千载而绵延不绝……不惟今天,5000多年前的“衢山王”早就加了长三角的“朋友圈”。
作者单位:舟山博物馆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