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视域下的海岛老年教育发展与舟山创新

盛慧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4日 第 03 版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共同富裕战略深入推进,老年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发展老年教育纳入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视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

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舟山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岛屿分散、交通不便,老年教育发展具有典型代表性。

近年来,舟山积极探索海岛老年教育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制度筑基、技术赋能、内容铸魂、机制聚力”,实现老年教育从“福利供给”向“价值创造”跃迁。

共富视域下老年教育的价值定位

老年教育通过普惠性供给、人力资本激活、精神文化赋能的三维价值,既破解了“未富先老”的结构性矛盾,又为共同富裕注入“银发智慧”与“长者力量”,成为实现物质与精神双富裕的重要支点。

1.普惠性教育供给:弥合资源分配鸿沟

老年教育通过构建“15分钟学习圈”等基层服务网络,实现城乡教育机会均等化。例如,舟山通过社区嵌入式办学将老年大学覆盖率提升至100%,农村地区利用闲置校舍改造学习点,配备标准化课程资源库,确保偏远地区老年人同样享有智能手机应用、健康管理等实用课程。这种资源下沉模式既降低学习成本,又通过“学分银行”等机制实现城乡教育成果互认,从制度层面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

2.人力资本再开发:创造银发经济增量

老年教育通过职业技能培训释放“银发生产力”。例如:温州开放大学开设的电商直播、社区调解等课程,使超5万名老年人通过技能认证重返就业市场,年均创造经济效益超2亿元。同时,老年教育催生的消费场景形成新增长极,智能设备操作培训带动适老化产品销量增长30%,游学研学项目激活银发旅游市场,形成“教育—就业—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能。

3.精神文化赋权:构筑社会治理共同体

老年教育通过代际共学打破年龄壁垒,如杭州试点“祖孙编程课”促进家庭数字反哺,老年大学学员参与社区调解、垃圾分类督导等志愿服务,年贡献工时超百万小时。这种“教育—参与—治理”模式既增强老年人社会归属感,又通过文化反哺促进代际融合,使老年群体从“受助者”转变为“治理者”,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共富视域下海岛老年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1.供需失衡,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近年来,舟山市老年教育体系持续完善,现有市老年大学1所,市级老年开放大学1所,县(区)老年开放教育学院各1所。据市级开放大学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36个乡镇街道老年学校覆盖率达100%,有相关主管部门发文、挂牌成立的社区(村)老年学堂204所。但面对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现有的这些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此外,受岛屿空间布局制约,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中心—边缘”差异显著,优质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悬水小岛往往处于老年教育资源不足的状态,导致很多老年人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2.课程设置单一,适老化程度不高

课程设置未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是老年教育的共性问题。当前舟山市老年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养生保健类多,海洋特色课程少;休闲娱乐类多,技能提升课程少;通用基础课程多,分层分类课程少。新兴且贴合时代需求、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兴趣爱好的课程较少。市老年开放大学约58%的老年学员认为现有课程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需求,除了唱歌跳舞、健康休养,缺少特色课程,不能进行个性化选择。

3.数字化能力弱,技术鸿沟制约发展

“数字鸿沟”是当前阻碍老年人参与教育的重要障碍。虽然“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推广为老年学员的线上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仍有很多老年人难以跨越这道技术门槛,智能手机复杂的操作界面、多样的功能设置让他们望而却步;对于网络平台的操作更是无从下手,注册登录、搜索课程、参与互动等基本操作都成了难题。

海岛老年教育发展的舟山创新

舟山以“海岛共富”为目标,通过制度重构、平台赋能、内容革新与机制协同,探索出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老年教育创新路径,为破解海岛老年教育难题提供了“舟山方案”。

1.制度创新:构建“银龄学堂”全域海岛教育网络,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

“中心校+岛屿分校”分级架构

在定海、普陀等主城区设立老年教育中心校,整合师资、课程、设备资源;在金塘、衢山、桃花等28个住人海岛设立分校,通过“中心校统一调配+分校属地运营”实现资源下沉。例如,中心校开发的“舟山方言版智能手机课”同步输送至各分校,降低老年人学习门槛。

“流动课堂”覆盖偏远岛屿

针对枸杞、嵊山等无固定教学点的悬水小岛,依托“幸福驿家”综合体和渔村文化礼堂,开设“流动课堂”。采用“预约制+巡回授课”模式,每月由中心校教师送教上岛,课程涵盖海岛急救、渔绳结编织等实用内容,实现教育服务“海岛无死角”。

“银龄积分”激励机制

建立老年教育参与度与社区服务挂钩的积分体系,老年人通过学习获得积分,可兑换社区超市折扣、体检服务等福利,形成“学习—服务—激励”闭环。

2.平台创新:打造“智慧助老”教育生态,弥合数字代际鸿沟

舟山依托“城市大脑”技术底座,构建“线上+线下+云端”三位一体的智慧教育平台。

“适老化”在线学习系统

开发“银龄舟学”APP,界面采用大字体、高对比度设计,课程涵盖“短视频制作”“防诈指南”“海岛旅游英语”等模块,支持语音搜索、离线缓存功能。平台嵌入“一键求助”按钮,老年人学习遇阻时可实时连线助教。

“云端双师课堂”突破时空限制

在偏远海岛部署5G+VR设备,通过“云端双师”模式实现优质师资共享。例如,本岛名师主讲“舟山锣鼓演奏技巧”,海岛助教同步指导实操,学员可通过AR技术查看虚拟乐谱,破解传统远程教学互动性不足难题。

“银龄数字导师”帮扶机制

选拔低龄健康老人组建“银龄数字导师团”,经培训后结对帮扶高龄群体。例如,在蚂蚁岛试点“小老帮大老”计划,30名60~70岁老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后,帮扶120名80岁以上老人,形成“技术帮扶链”。

3.内容创新:开发“海岛基因”课程体系,激活银发经济潜能

舟山将海洋文化、渔业生产、非遗技艺融入课程设计,实现“文化传承—技能提升—产业赋能”三重价值。

“海洋文化+”特色课程群

开设“舟山渔民画创作”“海岛方言吟诵”“渔家号子传唱”等课程,让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驻校授课。例如,东极老年学堂的“渔民画工坊”学员作品被开发为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50万元,学员按比例获得版权分红。

“渔业技能+”实用培训项目

针对渔民转产需求,开发“海洋牧场养殖”“海产品电商直播”课程。例如,嵊泗县枸杞乡老年学堂与当地贻贝养殖企业合作,开设“银龄养殖顾问班”,学员通过培训后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年人均增收1.2万元。

“海岛研学+”文旅融合模式

整合海岛旅游资源,推出“银龄海岛游学”线路,将学习场景延伸至沙滩、渔村、灯塔。例如,朱家尖老年学堂开设“禅修茶道+海岛摄影”课程,学员白天学习非遗技艺,夜间参与篝火晚会,实现“游学养”一体化。

4.机制创新:构建“老有所为”参与体系,重塑银发社会价值

舟山通过“学习+服务+治理”融合机制,推动老年人从“受教育者”转变为“社会贡献者”。

“银龄智库”参与基层治理

在社区设立“银龄议事厅”,邀请老年学员参与矛盾调解、环境监督、文化传承等事务。例如,岱山县高亭镇老年学堂组建“老娘舅调解队”,一年内累计化解邻里纠纷87起,调解成功率95%。

“银龄创客”孵化计划

联合人社部门设立“银龄创业孵化基地”,为老年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指导。例如,定海区某老年学员通过“海产品深加工”课程研发出鱼鲞预制菜,获50万元创业贷款,带动12名老年人就业。

“银龄公益”积分兑换体系

将志愿服务时长与社区福利挂钩,老年人参与“垃圾分类督导”“助老助残”等活动可累积积分,兑换健康体检、旅游优惠等权益。例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某学员通过积分兑换免费体检套餐,其子女同步获得社区“孝亲积分”,形成代际激励闭环。

作者单位:舟山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