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岛之城,如何打通海岛居民、海上作业人员的“生命通道”,舟山全力探索——
构建“海陆空”立体急救网络
记者 岑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10日 第 01 版 )
重大改革进行时
海上作业突发状况,怎么办?台风天,小岛居民突发急症,又该如何?
面对特殊的地理环境,近年来舟山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致力于打通群众的“生命通道”。
我市卫健部门联合应急、海事、交通、海经、海警、财政等部门,创新构建“海陆空”立体急救网络,提升海岛医疗救援响应速度和效率,增强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2023年以来,全市共开展航空救援56次、随船出海医疗救援73次、岛际转运等海上医疗任务2278次,有力保障了海上航运安全与海岛居民生命健康。
【改革故事】
海陆空接力,成功救助受伤渔民
9月9日,56岁的船员老林在舟山医院进行了二期创口缝合术,并将于近期进行骨折内固定第二期手术。他是我市构建“海陆空”立体急救网络的受益者之一。
9月1日早晨6时56分,市应急管理局接到中国海警局直属第二局的通报,在东海洋面作业的“浙龙港渔05828”船上,56岁的温州籍渔民老林被缆绳击中,左腿粉碎性骨折并陷入昏迷,情况危急。接报后,市应急管理局和省航空救援中心立即启动响应机制。
事发海域位于舟山备勤基地240海里外。当天上午10时08分,海警船接上老林后高速驶向目标海域。下午2时59分,直升机携医护人员从舟山备勤基地起飞,于下午4时25分抵达海警船所在处,顺利交接伤员。医护人员同步实施急救措施。下午5时25分,直升机落地舟山医院,早就等待在停机坪的医护人员立即将老林转到救护车上,送入急诊科。经过约半个小时的相关检查后,老林被推进了手术室。
舟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何仕辉告诉记者,当天老林的手术很顺利。医护人员对伤口进行了清创,并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骨头。“9月9日,我们对伤者进行了创口二期缝合术,计划在近期进行二期骨折内固定手术。从目前来看,伤者的膝关节也能活动,等伤口长合后我们将拆除内固定支架,再对伤者开展康复治疗。”
何仕辉表示,像这类船员在海上受开放性创伤,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创口感染,若肢体坏死还可能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这类伤害最常见的后果就是伤口感染后导致愈合不理想,“像这名伤员如果时间拖得久,感染肯定会更加严重。”
这次救援突破了此前直升机海上救援半径180海里“禁区”。相较渔船自身返港,“海陆空”无缝衔接使救援时间缩短了近16个小时。舟山医院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目前,该院共参与空中救援19起,送到该院的伤者共有12人。
【舟山探索】
构建立体急救网络,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创新构建“海陆空”立体急救网络,我市加强了离岛急救网点建设,累计建立离岛急救点9个,并推动院前急救体系进一步向海上延伸。2024年度,我市院前急救平均反应速度位居全省第二。
强化甬舟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我市建立金塘、六横及跨海大桥区域联动救援机制,实现两地边际地带院前急救无缝衔接。首创包船转运机制,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海岛医疗包船550余次,减免患者跨海交通费用360余万元,有效破解了海岛危急重症患者“转运难、转运贵”问题。
为了建好立体急救网络,我市还依托市急救指挥中心和舟山医院,重点打造市级航空医学救援基地,推动各县(区)成立救援基地分中心,初步形成全市“一基地四中心”医学救援体系。在嵊泗县和各人口大岛将海防直升机停机坪纳入医疗急救网络。目前,我市空中救援航线可覆盖全市所有功能大岛。
今年,我市还创新“低空经济+医疗”服务模式,将无人机技术应用场景拓展至海上紧急医学救援领域,实现血液、急救药品等关键医疗物资跨海精准快速配送。
【专家评说】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工作专家组急诊医学科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张茂:
舟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从当地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需求出发,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充分整合卫生、应急、海事、海警、海经、航空等各方的优势资源,打造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海陆空高度协调的立体急救网络。
尤其是常态化开展直升机海上急救服务,突破了以往海上急救“够不着、救不快”的瓶颈,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医疗急救的能力与效率,有力保障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筑牢东海海域的安全体系,同时也为我国海岛地区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