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履职答卷书写在绿水青山间

——全市政协组织践行“两山”理念助力海上花园城市建设

通讯员 邱铧毅 林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10月09日 第 04 版 )

张磊/摄

张磊/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两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20年来,这十字箴言,如椽巨笔,在中华大地擘画出一幅以生态文明为底色的宏伟画卷。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在高水平建设海上花园城市、打响“绿色发展看舟山”品牌的进程中,始终活跃着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履职身影,以协商议政汇聚智慧力量,为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助力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而接续献智聚力——

定海:“生声”不息助推生物多样性保护

今年8月,金塘水獭亮相央视科普频道CCTV10《地理·中国》栏目,让更多人通过这些“水中精灵”认识定海的生态之美。近年来,定海区从“五水共治”深化攻坚到全域生态修复,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行动到“山—海—城”生态格局构建,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让野生动物有了安稳家园。

生态守护是一条需要聚力前行的漫漫长路,也记录着定海区政协将协商治理实践融入“生态优先”理念的不懈努力。去年2月,定海区政协“绿水青山”委员工作室应运而生。生态环境、林业科研、乡村住建等专业领域的委员汇聚起来,成为定海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囊团”与“行动队”,生态保护的政协智慧在跨界履职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依托广告栏、道路壁画等宣传载体,让‘獭鲵IP’走入村民群众家,同时加强执法效能,对电鱼等破坏生态资源行为‘零容忍’。”

“通过编发生物多样性系列宣传手册拓展覆盖面,加强与政府机关协作配合,进一步推广‘獭鲵IP’,加强生态保护公益诉讼工作,提升群众生态环保意识。”

“盘活开发闲置旅游资源,深度挖掘生物多样性相关本土文化,做精做优研学课程规划,加强专业人员培育,探索与定海古城的可视化互动。”

……

在金塘镇、岑港街道工作室和“绿水青山”工作室三室联合开展的以“我的城市有獭有鲵”为主题的民生议事堂协商现场,相关行业专家、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委员们汇聚一堂,积极为保护金塘水獭和义乌小鲵出谋划策,并达成“深化镇街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省属部门参与支持公益保护”等多项共识,切实推动议题从讨论转化为实效。

履职故事一直在不断上演着——为摸清全区生物家底,委员们用脚丈量、用心思考,深入金塘岛、摘箬山岛等偏远海岛、湿地山林,足迹覆盖全区所有生态功能区。一个个“海—陆—空”珍稀旗舰物种智慧监测和管理平台搭建起来,实时观察水獭、义乌小鲵、新木姜子、江豚、鸟类等珍稀物种动态画面以及林鸟声纹识别、江豚声呐识别信息,保护效能显著提升。

“每一次实地调研,都能感受到生态保护‘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为守护珍稀物种、保护生态环境建言献策,既是责任所在,更是使命光荣。”一句话,道出了政协委员们的共同心声。

如何将担当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答案呼之欲出——用足用好大会发言、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看家本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发声。

建言“回响”不断传来——《关于加强野生兰花等国家重点野生植物保护的建议》提案受到重视采纳,助推兰花保护项目列入省“811”工程并获专项资金支持。今年大会发言中关于“珍稀植物保护区建设”的建议再获批示,“定海兰花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被列入《区委、区政府、区政协2025年度重大协商工作计划》……近3年来,区政协围绕生物多样性主题开展“民生议事堂”“请你来协商”等专题协商活动8场,聚焦“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海洋微塑料污染治理”等前沿议题,累计提交委员建言材料68份,其中“建立生态保护公益诉讼协同机制”等23条建议转化为政府决策。

近200处野外监测点,实时观察小灵猫、江豚、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物种动态……今年暑假期间,一批批舟山学子走进定海生物多样性馆,在政协委员和专家老师的带领下,深度参与青少年科普研学活动。协商成果催生出了串联起定海区6个镇街的“1+5”生物多样性主题科普馆网络,年接待访客超2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比达60%;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岑港小鲵馆、金塘水獭馆等生物多样性主题馆,让珍稀物种保护工作更加深入民心。相关镇(街道)工作室还积极主导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在增强公众保护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例如,岑港街道将景区共富工坊改造成定海生物多样性馆·义乌小鲵馆,配套户外友好设施、自然教育课程,直接创造周边村民就业岗位20余个。

山海相拥间,定海区政协围绕生态保护的履职脚步仍在继续。未来,区政协将以只争朝夕的“赤诚之心”和精准发力的“协商之治”,为擦亮蓝湾沃土的生态底色,贡献源源不断的政协智慧和力量,让定海的“生声”更加盎然不息。

普陀:向“绿”而行护航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绿意,于天地间流淌;碧水,在城市里荡漾。穿行在普陀的大街小巷,天蓝地绿、群鸟翔集、生机勃发……一幅“海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在这场绿色变革中,普陀区政协以其独特优势与持续作为,将履职智慧与实干精神深度融合,为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用桩与桩之间的围网相连,为大黄鱼养殖围出一方广阔、稳定的海域,既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修复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在普陀周边海域,大黄鱼围栏野化养殖项目让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双赢照进现实。舟山东海万亩黄鱼现代牧场一期工程围栏主体施工已完成总量的90%,预计12月可完成含水下网衣工程、数字化监控等配套设施在内的所有施工项目,达到投苗条件;舟山天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50亩大黄鱼生态围栏养殖基地于6月完成20万尾优质鱼苗投放,预计到年底即可实现产出约1000万元……这些项目推进的背后,离不开政协履职的持续推动。

今年5月,一场以“打造大黄鱼生态养殖全产业链的关键路径”为主题的“民生议事堂”协商议事会在桃花举行,与会人员先后到东海万亩黄鱼现代牧场建设项目现场(一期)、“海钓公园”近海观光区及乌石子大黄鱼渔旅融合酒店、“桃花坞里石子村”项目实地考察,并围绕文化赋能、旅游融合、经济效益、技术瓶颈、品牌打造等多个维度深度探讨、碰撞思想,为推动渔旅融合发展探寻破题关键。

视线由“海”转向“林”,普陀依旧卯足了劲儿。抬头望林,林下经济悄然绽放。今年2月,普陀区专门出台海岛林下中草药种植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以此深入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打造农林业产业新的增长点。

在这之前,区政协早已将履职触角延伸至海岛特色农业与生态富民产业,组织农业、林业、中医药等领域专家委员团队,多次深入桃花岛、白沙岛、登步岛等开展实地调研与技术指导。针对海岛普遍存在的土壤层偏薄、盐碱性较强等问题,提供科学的土壤改良方案和种植技术指导。

在登步岛,成功指导农户将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移植到树干上进行仿野生栽培,兼顾土地资源节约和经济效益。眼下,全区已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1250亩,覆盖六个镇街。白沙岛近50亩土地通过袋装栽培技术实现三叶青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同时开发出洛神花茶饮、咖啡和艾草香囊等深加工产品和文创衍生品,有效提升附加值。所有产业均通过“强村公司”运营,收益纳入村集体经济,并通过务工岗位、年度分红等形式反哺岛民,真正实现让“荒山坡”流金淌银。

今年年初,一位“神秘来客”到访普陀展茅田园综合体。这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达乌里寒鸦,也是我市鸟类观测记录中的首次记录,标志着华东地区鸦科鸟类分布范围出现了新变化。来普陀观鸟,成为朋友圈的新时尚,也是普陀区政协委员为之努力的履职方向。

在普陀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一份《观鸟经济添翼 助力文旅产业翱翔》的大会发言得到区委书记、区长的批示肯定。多方努力推动建议从纸面走进现实,全区完成森林质量提升面积超过8500亩,“美丽林相”建设超3800亩,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超过7000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吸引了包括极度濒危物种黄嘴白鹭、黑脸琵鹭在内的众多珍稀鸟类前来栖息繁衍。一条以“生态观鸟+”为特色,深度融合自然教育、生态体验、休闲旅游、文化创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正在清晰呈现。

面向新征程,锚定“绿色”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普陀区政协将持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以更有效的协商建言、更深入的民主监督、更广泛的凝聚共识,为海岛绿色发展汇集更多智慧、贡献更大力量,让碧海蓝天成为普陀最动人、最持久、最幸福的发展基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政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