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柴世海:带领嵊泗一建逆境突围的领航人
记者 胡园园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9日 第 02 版 )
每天傍晚临近下班,嵊泗县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柴世海的手机总会准时亮起。他习惯性地打开微信工作群,仔细查阅各部门报送的每日动态。这个看似简单的习惯,已成为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这一流程,他能及时把握公司运行的真实节奏,也为下一步工作理清思路。
自从担任企业负责人以来,这份“雷打不动”的坚持,体现出他对待工作的细致与认真。而正因为他的这份认真与热忱,也悄然带动整个团队迎难而上、行稳致远。
从学徒到企业掌舵人
嵊泗县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嵊泗一建”)原为嵊泗县建筑工程公司,成立于1955年,是嵊泗最早的建筑企业。2001年1月,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改制更名。
1987年,17岁的柴世海从家乡岱山来到嵊泗,以一名普通“土装”学徒的身份踏入建筑行业。他的第一份工作便在嵊泗一建。在这里,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学到了过硬的技能。这让他对嵊泗一建充满感恩,并将这份情感深藏在心底。
2001年,他离开嵊泗,外出发展涂料生意,积累了更多的市场经验。2015年,他重返嵊泗,并以项目经理身份参与嵊泗一建的一些项目建设。
而彼时的一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特别在2017至2018年间,公司在山东和江苏的两个重大项目接连失败,银行贷款到期,外债压力巨大,股东间矛盾不断,部分股东要求清算公司。企业濒临破产,岌岌可危。“当时有100多名股东,如果进入清算,一建公司将面临抵押和解体。”柴世海回忆道。
当时的董事长找到柴世海,希望他能接任新一任董事长。一边是曾经的东家和朋友,一边是充满风险的挑战,柴世海在内心博弈了很久。考虑再三,他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2022年,他正式接手嵊泗一建,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此后一段时间,他陆续回购股份,把股东数量从100余人精简至10几人,为企业之后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重塑企业 多元布局
柴世海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企业内部改革,改变人员结构和创新企业文化。他推动企业年轻化,提拔一批年轻中层干部,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精细的项目测算体系和新的奖励制度,重塑了企业精神面貌。随着这些举措逐步落地,公司的对外形象和行业口碑也持续提升。
紧接着,他做了两件真正改变企业发展的大事。推动两项关键投资,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首先,嵊泗一建联合9家当地建筑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拓大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主营混凝土生产。整个过程,竞拍土地、建设新厂、购置新设备,总计投入资金约1.3亿元。
项目起步阶段并不被看好,甚至陆续有股东退出。柴世海顶住压力,接手部分退出股份,坚持推进。“当时压力很大,资金紧张,前景也不确定”,他回忆道,“但我始终相信嵊泗虽是小岛,区位优势却很明显,基础建设和重大项目都有我们企业发挥的空间。”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公司很快相继承接了嵊泗县室内体育馆、望海幼儿园、泗礁岛陆上客运中心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混凝土供应,业务基本覆盖泗礁岛全部需求。公司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在新生产形势下,发挥显著效果,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进一步巩固了企业在当地市场的竞争优势。
另外,嵊泗一建还参与投资成立铭洋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该公司由七家企业联合出资,通过分类、破碎、再生等环节,将建筑装修垃圾转化为可再利用材料,实现了环保与效益双赢。这一布局不仅响应了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也为嵊泗一建拓展了全新业务领域。
如今,在柴世海的带领下,嵊泗一建已成功走出低谷,步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嵊泗本地建筑市场的客观局限,他积极推动公司与大型国企开展合作,通过联合体投标等方式,有效弥补了自身在资质和业绩方面的短板。
面对新的市场机遇与挑战,柴世海表示,嵊泗一建将继续坚持“立足主业、多元发展”的战略方向,在持续做强建筑施工主业的同时,积极优化新型建材、环境工程等板块,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不断提升企业规模与效益。公司也将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努力成长为一家备受客户认同、社会认可、同行赞誉的优秀企业。
本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