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推动“谁服务谁普法”
开创海陆同频新路径
——我市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陈颖丹 通讯员 周璐颖 黄帧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5日 第 03 版 )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普法是实施的重要基础。
“谁服务谁普法”是深化法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该机制要求执法、管理、服务单位在履职过程中主动普法,实现“服务到哪里,普法就跟进到哪里”,破解了传统普法针对性不强、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并将普法责任深度融入各部门日常工作,构建起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
这不仅是普法形式的创新,更是法治舟山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精准化、分众化、场景化的法治服务,推动法治精神渗透到营商环境、海岛共富和社会共建等各个环节,形成“服务中普法、普法中服务”的良性循环。
聚焦中心大局 提升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普法是惠企的润心春雨。
“八五”普法期间,我市普法工作紧贴省市委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三个“一号工程”和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工作部署,聚焦中心大局,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以高质量普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法治软实力提升发展硬支撑。
聚焦企业办事便利化需求,我市率先以数字赋能打通涉企法治服务“堵点”。依托“舟到助企”线上服务平台,制定涵盖信用修复审批等4大类20项服务内容的涉企“预约”事项目录,配套打造行政处罚信用修复“一站集成”模块,细化完善“期满即修复”“承诺即修复”“容缺受理”等审核模式,推动企业办事“少跑腿”“高效办”。
线上服务提质的同时,线下法治保障网络也持续织密。针对企业高频法治需求,我市整合律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力量,构建起“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围绕服务绿色石化基地、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甬舟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法护大宗”等专项行动:制定出台《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片区油气行业风控法务指引》,引导法律服务机构与项目责任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新设立企服中心“一站式”法治专区、法治驿站、涉企公共法律服务站(点)等多元平台,组建法治服务“百人团”走进企业,精准破解企业“急难愁盼”法律问题。
为让普法服务更接地气、更入人心,我市不断推动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市经信局紧扣企业发展痛点,深度激活“企业之家”直播平台效能,常态化邀请资深律师、权威法律专家入驻直播间,量身打造系列专题直播课程,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务指南;各级工会聚焦职工需求,创新开展“午间一小时”巡回法治宣传机制,利用职工休息时间送法到岗,累计已服务企业职工2.38万余人次,为职工办实事980多件。
随着城市发展,新业态群体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法治保障需求日益凸显。定海区创新打造“古城法律驿站”,推出“法治夜校”等特色普法品牌,定期为外卖骑手、电商从业者等新业态人群送上“法治大餐”,通过零距离普法、面对面答疑,实现普法与纾困同步推进。截至目前,该驿站已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咨询412人次,受理劳动争议类法律援助案件186件。
同时,定海区还积极开展外卖从业人员法治素养基准研究与应用,既让从业者明确法治认知与行为规范,也构建起精准化、常态化的普法机制,为新业态健康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从重大项目护航到小微企业赋能,从传统企业服务到新业态保障,这种覆盖城市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的普法方式,将法治服务深度融入经济发展全链条,如同营造了一片法治的“深海良港”,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扬帆远航。
优化服务供给 赋能海岛共富
“各位旅客,在下午3点由长峙岛开往六横的如心轮上,将有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提供免费随船法律服务,欢迎您在航行过程中前往咨询。法治方舟,伴您同行。”
在一趟去往六横的船班上,偶然听到客运广播预告的张阿姨,走进了如心轮的海上公共法律服务点,正在参与随船法律服务的律师当即为其详细解答了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问题,消除了困扰张阿姨多时的疑虑。
去年以来,市司法局联合市交通局,以“蓝色岛链”为纽带、海岛阵地为支点、海上船舶为细胞,创新打造“法治方舟”海陆同频普法新模式。统筹全市陆岛主要航线、场站及船舶资源,联动全市普法单位,设立法治书吧、法治宣传栏、公共法律服务点等海上普法载体,构建全市域、全链条工作机制,并通过“场站—船舶—离岛”共享服务模式,推动普法阵地从陆地延伸至海上航线及偏远岛屿,实现动态全覆盖。
在覆盖全市主要航线的基础上,我市将普陀山、嵊泗等旅游海岛的水上交通站点列入首批“法治方舟”实践阵地,重点打造特色省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实现了普法对象和普法效果的广泛覆盖和辐射,显著提升海洋普法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
在深化海陆同频普法过程中,我市还将普法工作与“共富方舟”“法润小岛律助共富”“小岛你好普法海疆行”等海岛法治惠民工程相结合,构建“1+1+X”立体化法律服务体系,创新“离岛法律服务”机制,组建海岛共富法律顾问团队,将多元法律服务送进海岛、村社,为小岛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流程法律服务,有效畅通了法助共富、法惠民生的“最后一海里”。
“八五”普法期间,市法院开设“小岛法官”微信公众号专栏,创作“小岛法官”系列法治微视频,市检察院打造“流动式法治课堂”,在乡村、海岛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90余场次……努力践行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也进一步满足了海岛地区群众的学法用法需求。
“枫调之,渔顺之,多协商,少争执……”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暨舟山渔业安全开捕第一课上,法治渔号子唱响了普陀区法治护航渔民“枫”调“渔”顺的坚实保障。近年来,我市通过构建法治文化共建同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非遗和海洋资源,创作法治文化精品,丰富“海岛生活节·法治夜市”“法治电影下乡”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让法治之美在海岛绽放。
结合海岛旅游发展背景,嵊泗县在海岛民宿打造了“法治民宿”特色空间,积极探索“民宿+普法+服务”的基层普法新形式,为法治民宿配备了由法律顾问、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员组成的“法治管家”团队,着眼民宿筹建、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难题,提供“菜单式”法律服务。
蓝海浪涌,方舟护航,岸线绵长,法润岛城。这些普法项目、品牌已成为法治舟山建设中极具辨识度的蓝色标识,为新时代海岛地区创新普法模式、优化法律服务供给、法治赋能共同富裕提供了“舟山样本”。
凝聚社会合力 激发多维普法
普法队伍是法治舟山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人才保障。为落实“八五”普法规划要求,我市持续深化多部门联动普法,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多方协作凝聚普法合力,推动普法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构建起社会大普法格局。
市民宗局以“石榴红”为情感纽带与工作抓手,在民族宗教领域普法工作中探索出一条多维度、接地气的新路径。岱山“石榴红”与“警务蓝”携手共建特色普法阵地,“南措解难愁”工作室应运而生,成为化解矛盾、普及法律知识的服务站;普法资源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普法广播”响彻社区街巷,“普法店铺”成为居民休闲的新去处……这些丰富多元的普法实践,让各类民族宗教阵地从“有形存在”变为“有效服务”,切实扩大了法治文化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东海渔嫂”作为一支独特的普法力量活跃在基层一线,她们积极创作法治文艺作品,用方言向渔民讲解渔业法律法规,用鲜活案例提醒老年人防范电信诈骗,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法治实践、基层治理和日常生活,成为海岛依法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柔性强音”。
去年以来,市普法办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市县协同,组建起一支352人的“海浪花”普法志愿者队伍。机关单位法治宣传员、客运服务一线工作人员、律师、公证员及社会志愿者,主动肩负起海陆联动普法宣传的重任,共同打造出多元协同的社会化海上普法格局,为舟山普法工作注入新动能。
青年群体是普法的重点对象,也是推动法治建设的新生力量。“八五”普法期间,我市面向青年群体开展精准普法,通过校地合作,深入推进“1+3+N”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项目,建立浙江海洋大学普法教育基地、成立青年普法队伍、创新推出“大学生法治文化节”“入职第一课”“守护青春”平安法治宣传进校园等一系列普法主题活动,充分激发了青年学法、用法热情,也进一步推动了法治教育成果的多元转化。
专业法律力量下沉,让普法更具深度与温度。市律协积极组织律师参与线上、线下公益普法,依托“先锋律师海岛行”“法润千岛·阳光护苗”等公益项目,借助“空中律师”“企业之家”等多元平台,将专业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法治好声音”。其中,“空中律师”节目已开播20余载,累计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超7000件,用声波搭建起法律与民生的“连心桥”。此外,我市还进一步拓展“微视频”“微课堂”等新媒体普法形式,打造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品牌,实现法律知识与百姓群众“零距离”对接。
从“纸面普法”到“伴航服务”,从“海岛末梢”到“普法前沿”,我市以“谁服务谁普法”为抓手,以创新实践诠释现代普法理念,推动法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海岛共同富裕、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引擎,为“八五”普法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实效的答卷。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司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