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洋生物制造中试平台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记者 陈斌娜 通讯员 周宇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5日 第 01 版 )
本报讯 海产品资源丰富的舟山,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全力支持下,一座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使命的海洋生物制造中试平台,正成为推动当地海洋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为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走进设在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的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面积达3400平方米的生物中试车间内,配备了满足提取酶解、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固体制剂等需求的先进工程化技术设备设施。“这些设备设施,能在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化妆品及中医药产品等领域,为舟山乃至外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创业者提供紧缺的高端服务。”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中试平台负责人杨会成向记者坦言,舟山海鲜全国有名,但本地多数水产企业仍以传统粗加工为主。“高端产品并非没有,而是被‘关’在实验室里难以走向生产线。很多实验室的好成果到了工厂就‘卡壳’,问题就出在中试上。”
一个新产品从研发到批量生产,需经历小试、中试两大关键环节。然而,不少小试成功的成果,因缺少中试环节,无法完成批量生产所需的数据参数调整、生产技术优化,最终难以实现产业化。“中试平台就像转换器,能让实验室技术更成熟、生产工艺更顺畅、产品质量更稳定,还能帮助企业控制成本。”杨会成说。
近年来,省海研院积极面向产业主战场,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倾力打造海洋生物制造中试平台,对外提供中试研发、技术熟化、样品试制等全链条服务,满足了“研发—中试—生产”一体化的成果转化需求,成为当地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助推器。
“有了中试平台,企业不用再投入高昂成本购置设备,小试到中试全流程都能在平台完成,研发周期缩短50%,研发费用降低70%。”舟山领鲜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志中感慨,“在中试平台的助力下,企业今年已开发出10余种以金枪鱼、鱿鱼、梭子蟹、带鱼等海洋生物为原料的新产品,新品开发周期从原先的3个月压缩至1个月。”
这座中试研发基地的价值不仅在于完善的试验设备,更在于其构建的人才团队。平台通过借智引智,邀请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入驻”,帮助实验室项目市场转化。记者了解到,平台自运行以来,已联合20余家大院名校与企业,牵头组建长三角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汇聚了40余名院士领衔的专家人才,形成了庞大的人才库。
此外,基地还创新构建了“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的服务模式,打造出“成果策源—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工程化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完整转化闭环,让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更清晰、效率更高。
在基地全流程技术服务支撑下,平太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金枪鱼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项目,顺利实现金枪鱼特征性功能肽投产,相关产品利润有效提升;海研院通过“一对一”人才入企服务,帮助浙江恒和食品有限公司破解海鲜预制菜技术难题,快速成长为市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跃升为最高A+档。
市科技局副局长余凯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加快推进“产业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的答题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的验题车间建设,不断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培育和发展舟山海洋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