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 把民生痛点变振兴支点

——记临城街道毛竹山村党总支书记沈连平

通讯员 李勐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4日 第 04 版 )

当初秋的阳光洒在点灯湾水库堤坝,毛竹山村的秋天已在海天大道南北两侧的田间地头荡漾开来。晨景中,一高挺矫健的身影步履匆匆,穿梭其间。村里人总能一眼认出他来:“阿拉沈书记又来嘞。”循着田埂查环卫、挨着村道找隐患、盯着河塘测水位……“村”之大者的责任重若千钧,让沈连平时时放不下心。通常,他都顾不上掸去粘在裤腿上的泥点,与乡亲们聊完几句便又接着赶路。“如何带领全村走出一条和美共富的发展新路?”这是沈连平走在路上经常浮现于他脑海中的一个问题。

2011年,远在外地从事船舶起重吊装工作的沈连平,接到来自老书记潘国龙的热情邀请——村里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尤其缺乏像他这样有能力、有技术、有干劲的新鲜血液。对于年纪轻轻就离开毛竹山在外求学当兵的沈连平而言,这份能回村照顾“小家”的工作机会勾起了他的乡愁。

但村里人对此并不看好。“很多人不理解,你一个90年代初就月薪上千的人,二十年后还愿意回村做月薪一千多的工作,图什么?”沈连平回忆,面对悬殊的收入差距,内心并非没有斗争。然而考虑再三之后,他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那年,沈连平选择回村。“我知道自己不是来这儿赚钱的,而是来干事的”,当双腿再次站到这片土地上,他意识到有份责任,比他以往操作过的任何起重吨位都要沉,那是“小家”之外更深远的东西,推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蹚。

他的“软肋”是起重的支点

在毛竹山村高架以南一处不起眼的临时办公小楼里,书记室门牌下方一张用便利贴写着的电话号码尤其醒目。村里人知道,这就是毛竹山村的热线电话。“小到一盏路灯,大到一座水库,遇到难以解决的事,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找他帮忙。”在文书王艺蓉看来,村情村务好比千根线,林林总总的急事、难事背后,都由一根“针”帮着引线,他就是为全村操碎了心的大家长——沈书记。

据共事多年的村委班子成员沈志法分析,这是沈连平多年来泡在调解服务工作一线的习惯使然。因为过硬的工作能力,沈连平一回村就干起了最令人头疼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刚开始总有人仗着他是新来的、好欺负。一次又一次地沟通磨合后,敢朝他拍桌子的人少了,让百姓满意的事项多了,村里的成绩有目共睹。”年复一年,沈志法和同事们看着沈连平的个人威信一天天树立起来。

“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村书记不同,多年来我们几乎没见过他发火,尤其是跟老百姓。”村民孙福英回忆,无论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还是作为一名党员,村民的切身感受往往是他最在意的,而这正是他“起重”之路的起点。

民生痛点就是工作起点

2020年12月,经全村民主投票,沈连平被正式任命为村党总支书记,从此压在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之重,能困住人,也能锤炼人。拾起前任老书记的接力棒,这个海军出身的硬汉起步就是奔跑。

上任后,沈连平首先对村里的水渠淤塞问题“开刀”。在他看来,水渠就是这个农业村的毛细血管,掌握着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担负着调洪蓄洪的作用。水渠“活”了,农田才能真“醒”。据介绍,上世纪60年代,毛竹山的先辈们靠自己的双手在山顶挖凿了点灯湾水库,又从山腰引水修造了南北两条水渠,解决了困扰村民已久的用水问题。“由血汗联通世代的民心水渠不能在我们这代断流!”在沈连平的组织号召下,“渴盼”多年的万寿农田水利质量提升工程和爱国南渠泄洪水利修复工程顺利完工,惠及全村农户的同时,也圆了几代人的梦。

作为传统海岛边村、小村,毛竹山村民交通问题也备受关注。得知爱国、万寿两个村民居住点尚未开通公交线路,沈连平多次走访各有关部门,经多方协调沟通,为村里1200名老人的出行扫除一块心病。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23年5月政府投资为村庄就近设立公交班车站点,将两个村居民点各约3公里的步行路程逐一贯通。随着毛竹山严家第一辆公交车顺利开通,村委与民心的“最后一公里”也进一步畅通。

想干事就能干成事

出任村书记五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倡导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沈连平和毛竹山村民齐心致富的最大信心。眼看着全国各地村庄在建设富强和美村庄的道路上各有起色,沈连平备受振奋又倍感心急。由于村里的土地性质都是可供耕种的农田、山林,为保护耕地红线,原先村民想要利用土地资源致富的途径行不通了,村集体收入一度骤减。面对经济上的压力,沈连平没有怨天尤人。“就算村民们不怨我,我也要为大家想办法找到致富的新路”。他说。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尖,50多岁的沈连平做好了跟年轻人“下海”创新的准备。他果断挺起肩膀,下决心在自己任期内干出点名堂。现在,除了每天在两个行政村7.7平方公里内寻找方法答案,他还常常走出村外,向外地广泛学习共富经验。凭着一股“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干劲,2024年以来,“星海公路”“毛北线”等一众农旅文创项目逐步打响,二期项目紧随其后,一改村庄往年单一产业发展的态势。“以‘毛竹山的朋友’为品牌,毛竹山共富工坊也于今年4月全新上线。今年村里还成立了强村公司,计划通过数字赋能,为村民打造‘田头点菜’线上线下联动的农产品销售平台,为村民致富走出新路。”说起接下来的强村思路,两鬓白发的沈连平表情生动起来。

乡村振兴没有捷径,不过是把村民的心焐热,把沉睡的资源唤醒。工作累了的时候,身上挑着全村重担的沈连平,总会想起自己以前在船上工作的日子:哪怕货物重千斤,也要稳稳当当接住,看似轻松实则下了硬功夫。

临城街道毛竹山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