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破解企业中试安全风险高、审批时间长等问题,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岱山创新中试“三链”协同模式
记者 陈瑶 通讯员 缪迪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2日 第 01 版 )
日前,在岱山县前岸村,岱山糖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糖能公司)的“高端生物基聚酯全产业链生产和应用”示范项目正在加速建设。该项目主要建设年产1.2万吨5-羟甲基糠醛,打造全球首条万吨级生物基5-羟甲基糠醛生产线。这也是岱山中试基地孵化的第一个新材料项目。
中试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如今,岱山正聚焦县域企业的“中试困境”,开展改革实践,瞄准新材料领域,针对中试存在的安全风险高、审批时间长、成果转化难等制约因素,创新构建中试项目“资源链、服务链、要素链”三链协同模式,加速县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改革故事】助解检测难题提供金融扶持
走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以下简称岱山中试基地)的6号车间,糖能公司的庞大设备正在不停运转。
今年8月,糖能公司中试车间内产生的一批杂质,被运往上海,委托专业机构检测。“我们定期要把设备中产生的杂质送去检测,了解物料成分、比例,才能知道下一步要采取什么工艺,怎样把最终的成品做得更好。”该公司副总经理沈皇平告诉记者。
沈皇平手机中的几份检测委托书显示,每次杂质送检耗时、耗力、耗钱,不同的杂质还需找不同的检测单位。
企有所呼,我有所应。围绕石化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的测试评价服务需求,去年开始,岱山县着手引进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以“科学仪器+共享实验室”为中试企业提供试验检测、技术人才支撑等专业化服务。
在岱山科创园区内,记者看到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岱山分中心已进入场地装修阶段,该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其中检测设备投入约1500万元,实验室规划面积850平方米,预计年底前投运。
在岱山中试基地11号车间内,高性能聚酰亚胺浆料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我们经常要把浆料送到宁波,检测机械性能、光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等。检测还需要排队,有时甚至要等一周时间。令人头疼的是,浆料不能长时间放置,需要低温储存。”博雅聚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副经理戴耀说,随着测试评价平台落地,检测的各项成本将大大减少。
除了检测难题,中试还普遍面临风险高、资金需求大等困境。
为此,岱山县科技发展中心建立“保险—贷款—基金—保险补偿”成果转化金融专项扶持政策,推动概念验证、中试研发和未来产业项目等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岱山制定了保险试点工作方案,首批确定2家企业为试点单位,对成果转化类保险,给予保费总额80%的补助。“后续我们这里的企业投保了科技成果转化险、研发费用损失险等产品后,经科技发展中心对接,可利用保单增信,由金融机构按照保单额度的一定比例额外提供贷款支持。”该县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夏圆圆介绍。
“我们这个中试车间设备投入1600万元,物料投入3000万元,正在建设的产业化项目投入更大。”沈皇平说,糖能公司是首批“吃螃蟹”的企业之一,通过保单增信,获得了一笔科创信用贷款。
【舟山探索】创新“三链”协同助推科技转化
立足岱山,辐射舟山。岱山县将现代化中试能力建设作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重点,创新实施中试项目“三链”协同模式。
统筹资源链,破解科技转化平台缺问题。聚焦县域“乙烯、丙烯、芳烃”下游补链延链,岱山投入5.5亿元打造中科院材料所岱山中试基地,成功引进高性能聚酰亚胺、碳纤维、聚烯烃弹性体等12个石化产业链高科技项目入驻,完成企业产业化落地项目3个,其中孵化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
与此同时,县内主动加速开放一批政府引导的应用场景,建立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梳理形成石化新材料产业链的技术供给清单、科研机构清单、应用场景清单和工程项目清单。
完善服务链,破解中试转化能力弱问题。围绕石化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全过程的测试评价服务需求,该县引进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同时,引进“启迪之星”国家级孵化器,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匹配度。截至目前,成功招引2家企业落地岱山。
岱山县科技发展中心还优化中试基地专家联审、跨部门并审等机制,化解项目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流程复杂等难题,项目审批时长从原先的15~18个月缩短至仅需3个月便可开工建设。
保障要素链,破解“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发展问题。岱山县科技发展中心针对中试项目抗风险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风控需求大等问题,构建“政府+保险”的多方联动风险补偿机制。针对中试企业普遍缺乏厂房、土地等传统抵押物情况,建立“政银研”协同评估机制,推动中国银行、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科创贷”“融易贷”等特色金融产品。针对中试熟化及早期产业化阶段投入大,融资易断档问题,设立规模5亿元的县级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善与省市各类产业基金的联动机制。
【专家评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建:
岱山的中试项目“三链”协同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中试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岱山通过系统化改革,打通了资源导入、服务支撑、要素保障三个维度,推动中试服务模式从传统的“点对点”式问题解决,向更为系统、全面的“链式服务”模式转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岱山经验”。
岱山模式的成功在于将政府、企业、高校、金融等多元主体有效协同,构建了“基础研究—中试开发—产业孵化”的一体化生态,也为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精细化的问题处理方案,横向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多跨业务的紧密协同,纵向省市县跨级联动,形成强大政策合力。这种系统化解决方案,特别适合在细分产业领域推广应用。
今年,岱山中试基地入选全国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今年截至7月,岱山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2.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8.3%,两项指标分别列全省第2、第6,印证了改革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