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型开放+数字赋能”双轮驱动舟山高水平对外开放
黄洁清 刘凯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20日 第 02 版 )
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双重背景下,我国正以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浙江省实施的“数字浙江”战略和舟山市提出的“985”行动,为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了“制度创新+数字赋能”的协同发展新要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长江经济带开放门户,舟山肩负着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国家使命。其创新实践展现了制度型开放与数字赋能的辩证统一:制度创新为数字贸易、智慧港口提供规则保障,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则助推制度落地。这种双轮驱动模式既突破了投资准入、跨境监管等制度瓶颈,又可补足产业数字化技术短板,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舟山方案”。
取得的成效与亮点
自“985”行动实施以来,舟山锚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在制度创新、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开放型经济呈现质效双升态势。
1.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规则对接取得重大进展
舟山市制度型开放显著深化,一系列规则与国际标准加速融合。2024年,外资准入取得创新突破,推广“负面清单+白名单”动态管理机制,扩大油气、航运等领域开放,外资利用同比增长35%;国际船舶保税维修政策优化升级,推动行业产值突破213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18%,跻身全球修船核心枢纽;RCEP政策赋能,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系统使企业申报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10分钟,对东盟水产品出口额达12.85亿元,关税减免超7000万元,成为区域经贸合作典范。
2.数字赋能海洋经济,打造航运与渔业标杆
智慧航运领跑全球,江海联运数据中心整合20类数据,实现“一单制”申报,2024年企业单据减少40%,塑造国际航运“中国效率”。渔业数字化提速,岱山“智慧渔港”使事故率下降40%;鱼山石化数字孪生技术降低能耗12%。舟山积极推进海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初步构建数据要素市场生态,努力打造可复制的“舟山方案”。
3.绿色转型加速,打造可持续发展样板
绿色航运领先全国,2024年底舟山累计推广LNG动力船舶127艘,占比达18%,LNG加注效率媲美新加坡,优于荷兰鹿特丹港。海洋碳汇创新突破,“海洋牧场+碳汇”试点生成1.2万吨碳汇指标。通过“技术+政策+市场”三维路径,舟山成为全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示范标杆。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企,规则对接深度不足
一是舟山船舶维修业面临国际税负劣势,即征即退后实际税负与新加坡相近,但新加坡国际业务零税率,舟山企业国际订单成本仍较高,反映国内政策与国际规则脱节。二是行政效率滞后,船舶注册所需时间远慢于新加坡“单一窗口”的办理成绩。三是制度型开放短板突出。数据流动和知识产权规则与CPTPP、DEPA差距较大。核心矛盾在于涉外制度竞争力不足,亟须深化规则对接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2.数字赋能协同困境,跨境贸易电子化与标准化不足
一是单证成本高企,每单成本较鹿特丹港要高,主要原因是电子提单覆盖率较低。二是数据互通滞后,江海联运与洋山、宁波舟山港接口不兼容,物流效率损失较大。三是技术应用不足,区块链跨境支付渗透率较低,核心矛盾在于技术协同不足,缺乏统一数据平台与电子单证标准,亟须提升区块链覆盖并培育复合型人才。
3.绿色航运区域开放梯度失衡,产业链数据协同存在短板
一是舟山区域开放梯度失衡。本岛开放指数远高于嵊泗,边缘数字基建滞后;跨境数据共享不足,油气供应链因数据割裂,导致国际交易份额占有率低。二是绿色航运数字化协同弱化。船舶能效数据未实时联通港口,碳核算滞后;LNG加注效率虽高但调度依赖传统方式,智能算法应用缺失。三是产业链协同不足。油气区块链滞后、渔业数字化普及率仅30%,核心矛盾在于数据共享与技术创新双重短板,亟须强化数据共享与技术创新,提升协同效率。
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立足舟山“海洋经济+自贸区”双示范区定位,建议以“985”行动为抓手,构建“制度创新引领—数字赋能支撑—绿色转型驱动”的三维协同体系,重点实施三大攻坚工程。
1.实施制度型开放跃升工程,打造国际规则对接高地
聚焦制度型开放关键环节,实施以下突破路径:一是税制对标国际。争取降低船舶维修、航运服务等领域增值税率,缩小与新加坡差距。二是规则深度接轨。建设“国际船舶检验特区”,全面采用IMO标准,将船舶注册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建立动态政策迭代机制(如周期为1年),加速跨境服务便利化(如船员审批小于24小时)。三是创新监管模式。推行“负面清单+合规承诺制”,争取将油气、航运负面清单缩减至10项以内,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管理,覆盖船舶维修、大宗商品交易等200家企业。四是标准升级。对标CPTPP、DEPA,制定《舟山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构建与国际衔接的知识产权保护框架。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2.实施数字赋能攻坚工程,打造全球海洋数字贸易枢纽
为打造高效海洋数字贸易体系,建议突破四大领域:一是数字基建升级。建设区块链大宗交易平台二期,对接宁波舟山港、上海洋山港数据,构建长三角区块链物流联盟,实现跨境支付实时结算,单证成本降至每单35美元;优化5G、物联网布局,消除偏远岛屿数字鸿沟。二是单证无纸化。推广电子提单,统一港口数据标准,提升江海联运与长三角港口协作效率。三是关键技术攻关。设立专项基金,研发区块链跨链互操作、数字孪生港口技术,试点元宇宙监管。四是人才保障。引进区块链、跨境贸易法律等复合型人才,强化培训,提升技术应用与合规能力。通过数字赋能与协同治理,建设国际领先智能航运枢纽。
3.实施绿色开放示范工程,探索海洋低碳协同发展新路径
为打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构建绿色开放体系。尽快在自贸试验区全面推行碳排放强度、LNG船舶比例等评价指标,优化企业准入与政策扶持机制。二是加速清洁能源转型。完善洋山港、六横岛等LNG加注网络,对LNG船舶给予一定补贴,确保清洁能源船舶占比达60%。三是创新碳汇交易机制。建设国际海洋碳汇交易中心,开发核算方法学,打造跨境碳汇试点。四是提升区域协同水平。强化边缘地区数字基建,推动国际船舶维修数据共享率提升。五是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在油气领域推广区块链技术,提升国际交易份额;普及数字化养殖,整合远洋渔业数据,促进渔业均衡发展,助力海洋经济低碳转型。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本文为舟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5年度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