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处

彬豪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 第 05 版 )

时光如潮,如同浪涛,不经意间,人生已随波逐流,几度春秋。于我这样一位军事爱好者而言,岁月的刻度有时并非以年轮计算,而是由一场场盛大的阅兵来标注。从1999年至2025年,长安街上的钢铁洪流,如年轮般勾勒时代脉络,也承载了我二十余载的情怀。

1999年国庆阅兵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年我尚在定海一中读高中,国庆当日,父亲打开家中那台17英寸西湖牌彩电,与我一同观看这一盛况。电视屏幕不大,信号时有干扰,我却目不转睛。当战机呼啸飞过天际,当坦克驶过观礼台,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父亲竟也难掩激动,重重地拍着我的肩膀。那时的我对父亲这样的举动还有些懵懂,只觉无比亲切,莫名的踏实感油然而生。那是我初次领悟到“国家”二字,不仅存在于教科书中,更能化为钢铁洪流,发出雷霆之声。

时光荏苒,转眼便至2015年。我已不再是青涩少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当天,我特意告假,守在家中最大的液晶电视前。电视画面不再模糊,受阅队列里武器装备已焕然一新。一排排新装备驶过虽不言不语,却自带三分凛然之威。妻子在旁轻声说,这些武器令人望而生畏。我告诉她,武器存在并非为了威慑,而是为了守护我们安居乐业。话虽如此,内心亦是波澜起伏。那既陌生又熟悉的自豪感,仿佛家门前的幼苗不知不觉间长成能为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及至2019年,我已然成为“资深军迷”,与人谈论起武器型号与参数,皆能如数家珍。2019年国庆阅兵,我观看直播时已沉静了许多,独自启封一瓶佳酿,静静品味。当东风-41核导弹方阵出现时,国之重器带来磅礴的压迫感扑面而来。我想起祖辈曾饱受欺凌的岁月,想起祖辈“挺直腰杆”的期盼。如今,民族的脊梁终得挺立。此刻心中涌起的已不只是激动,更是厚重的感慨,数十年复兴之路,何其不易。

时间从容流淌,倏忽已是2025年。此次我没有留在家中观看。这场举国盛事,已成为一种集体的仪式。在单位宽大的会议室里,巨大的投影幕布前,我与身边的同事们一起,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这一年的景象,又有了新的不同。具体差异何在?我一时难以言表,唯有一个“静”字,最为贴切。率先走来的徒步方阵,依旧是年轻挺拔的战士,但眼神已然不同。过去的战士,眼中是利刃,是烈火;如今的士兵,眼中是山岳,是大海。那是历经风云的沉稳,那是有我必胜的自信。其后的车辆方阵,愈发显得静谧。许多装备的外形如同整体划一的模块化载具。我深知,这简约的外表下,蕴藏的是信息、能量与前所未见的技术。最令我内心震撼的是,那些层出不穷的新式装备,许多甚至超出了我这位资深军迷的认知边界。无人机群悄然掠过,智能化的作战单元轰然驶过,身旁的年轻人发出了阵阵惊呼,我却感到喉头哽咽,眼眶发热。我忽然明白,这不仅是展示,更是一种传承,是向前辈的致敬,也是向后辈的宣告。

它不再是一次单纯的力量展示,而更像是一场庄严的承诺。武器从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安居乐业,为了让如我孩子一般的后辈安心求学。这份力量,是内敛的,是深植于血脉的,是含蓄而坚定的,只是在静静地宣告,家园,有我们守护。

阅兵结束,会议室里掌声雷动,而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复。我明白,有些事物已悄然改变。从1999年那个守在电视机前的懵懂少年,到2025年这个与同事共同见证历史的中年人,二十余载光阴弹指而过。长安街上滚滚向前的,不仅是阅兵的铁流,更是承载着我与我们国家的历史车轮。

我的内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宁与笃定。因为我深知,它们守护的正是这片土地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