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增值服务如何赋能舟山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

陆瑜琦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 第 03 版 )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与经济增长放缓等多重挑战叠加。以风能、太阳能、绿色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正逐步成为应对全球能源与环境危机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舟山而言,大力推动清洁能源产业,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更是完善海洋经济产业链,推动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全要素增值服务角度分析舟山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路径,对舟山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海岛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要素增值服务产业链框架

2023年,浙江省作出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将其作为争创营商环境新优势、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的“关键一招”。2024年2月,舟山市着力构建九大现代海洋产业链,推出“全要素增值服务九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全要素增值服务聚焦资源、人力、资本、技术、数据和制度等六大要素生产效率提升和创新性资源配置,对应项目、人才、科创、金融、法治、开放等九大增值服务板块,全方位提高产业链质量和竞争力。从理论架构上来说,全要素增值服务产业链是基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和新质生产力概念,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具体实践中创新形成的发展模式。

舟山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全要素支撑分析

2023年12月,舟山市委八届五次全会面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提出实施“985”行动。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作为我市九大现代海洋产业链之一,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十三五”以来,舟山在海上风电、光伏、LNG等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能源转型支撑作用逐步增强。

资源要素在发展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中需求较高,主要包括能源、土地、岸线和滩涂等。舟山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受政策限制,滩涂光伏和风电资源的新增空间十分有限,制约了资源充分供给。

人力要素也是该产业链的高需求要素,涵盖制造、运维与研发等多环节。舟山在产业工人和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均存在供给不足问题,对全产业链支撑能力较弱。

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对资本的需求也较高。无论是基础设备制造还是研发,均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舟山通过项目招引和产业链延伸,吸引了中能建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但在投资环境优化及资本集聚利用效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技术要素的需求度也相对较高。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实现技术更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并降低成本。舟山虽在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潮流能进入“兆瓦时代”,但整体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高能级创新平台,成果转化能力不够。

制度要素相对来说需求度适中。清洁能源相关支持政策倾斜度较大,仅部分行业还需额外支持。舟山享有群岛新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自贸试验区和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制度开放优势显著,但审批流程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相比其他五个要素,清洁能源相关行业对数据的需求较少,且大部分数据的透明度和共享度较高。舟山充分利用数智赋能,探索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创建清洁能源绿色转换枢纽示范区,但在数据整合与决策支持系统应用方面仍需加强。

全要素增值服务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政策建议

基于全要素增值理论框架和舟山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分析,为保障产业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议从以下5方面全面提升产业链要素保障。

1.加强产业顶层设计,合理高效利用资源

坚持以“可再生能源+储能+联合制氢+蓝碳”技术路线为核心,全力推动海上清洁能源发展,建设“海上清洁能源生产、转换和供应基地”“海上清洁能源产业集聚地”“海上清洁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海上蓝碳经济发展样板地”。在新能源资源利用和项目开发方面,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通过引培低碳高效新能源产业实现转型。密切关注新能源技术经济前沿进展与市场变化,坚持重点领域突破,以点带面,探索智慧能源、氢能、储能等试点示范。紧抓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发展机遇,推动资源储运向深度开发转变,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2.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全周期培养体系

面向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大力引进领域内知名专家和领军人才,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积极搭建产业发展智库平台,通过柔性引进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提升产业链发展的智力支持。健全本地企业对清洁能源产业研发、运维和应用全链条所需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及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依托舟山本地高校,构建“入学前、在校期间、毕业后”的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招生、培养、就业、发展”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才服务计算器”增值化服务,在子女教育、公租房、购房补贴等领域,借助智能算法模型,实现人才服务与政策的精准推送。

3.运用财政金融“组合拳”,全面支撑产业链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的共向聚力作用,加大对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各类项目开发及相关增值服务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支持,同时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在金融机构支持方面,引导银行加强对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完善相关企业贷款审批流程和信用评级方法,提升企业获取政策性融资等贷款的便利性。同时,需统筹好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密切关注清洁能源产业的政策变化、技术演进、竞争格局等,有效识别产业链各环节风险。

4.打造能源科技创新基地,创新成果及产业化应用

围绕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关键技术,依托东海实验室、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国家电网海洋输电工程技术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结合“揭榜挂帅”等机制,开展重点领域重大课题攻关。加强对相关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创建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等内部平台,力争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引进具备生产与转化能力的核心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本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舟山的战略优势、海洋能源和资源优势,聚焦关键产业链节点,打造集生产转化、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为一体的能源转换枢纽产业集聚群。

5.精细化政策支持,营造最优的发展环境

借鉴清洁能源产业先发地区的经验,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开放优势,在资源利用、项目开发、技术创新和资金人才支持等领域,探索形成一套适合舟山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体系。在完善产业链、项目融资、配套招商等方面充分研究上级部门相关政策,优化产业政策支持,提振全产业发展信心。在项目审批方面,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加速项目落地和投产进程。利用数据要素资源,推动产业数据共享、优化线上审批模式,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加快完善“政策计算器”,推动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

本文系2024年度舟山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