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政协“搭桥”助发展政企“交心”见实效
——市政协常态化开展“听见舟商”政企协商工作综述
通讯员 赵梦露 王浩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 第 03 版 )
问企业之需、纾企业之困、解企业之难。市政协创新搭建“听见舟商”政企协商平台,构建“听有机制、见在平台、舟到服务、商出成效”全闭环立体式政企协商机制,聚焦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营商环境,以政协平台的“真有用”确保惠企助企政策的“真落实”,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政协力量”。
共研问题、共商对策、共谋发展,通过这一机制性平台,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服务企业活动30余次,召开政企协商活动18场,走访服务企业130余家,宣讲相关助企惠企政策500余人次,收集反映问题建议186个,解决问题115个……一同走进这串数字背后的协商故事——
集结委员良策助推“航运”扬帆
舟山作为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大船加油港,船供、船修、船交规模稳居全国首位,货运船舶总运力近900万吨,占全国沿海总运力近10%,在浙江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今年5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公布全省航运服务集聚区(点)建设第一批试点名单,我市新城、普陀航运服务集聚区和衢山航运服务集聚点成功入选。由大向强,成为下步目标和挑战。战略所指,牵动着委员们的关注。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航运企业集群,是助推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市新城、普陀2个综合集聚区已集聚企业869家,预计全年可完成营收700亿元以上。为倾听企业一线的真实声音,3月,市政协启动“加快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助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常委会专题调研。在5月召开的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上,市政协委员聚焦做强船员全链服务、深化金融服务、优化航运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建言献智,并形成5方面16项协商建议报送市委市政府参阅,得到市委书记何中伟的批示肯定。
航运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针对我市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总体培训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普陀区政协副主席任珊红建议加强航海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设立船员培训设备更新专项资金,深化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培训模式,加快打造高质量的航运人才培养基地。据悉,我市涉海类高校目前已纷纷撬动引才杠杆,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引进8名高级船员和34名产业教授,开设智能船舶、绿色航运等前沿课程,并与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开展“一带一路”航海教育合作,全方面提质赋能航运人才素养能力。
“近年来,我市航运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但企业融资难、银行放贷难的‘双重困境’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虞旭伟关注到这一行业长期存在的发展痛点,并积极建言献策。目前,在我市《航运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的推动下,支持绿色船舶建造的“绿舟贷”最高抵押率达80%,船舶预付款保函保证金比例下降至30%、航运保险总额同比增长36.6%……航运金融利好政策成效逐步显现,更多涉海项目支持举措正在路上。
“外语能力是航运企业员工的基本要求,但海事服务场景多变,新进员工外语水平亟待适应提升。”市政协常委、民建市工委副主委、舟山中达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斌建议通过“政企校”三方合作模式开发外语培训课程体系、推广“海事服务英语”标准化手册等举措加以解决。据了解,浙江海运国际职业技术学院已将《海事服务英语标准化手册》纳入航运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双师双语教师+模拟驾驶舱”授课模式,并与太平洋海工合作开发《造船英语口语》教程及课程,为全市航运企业员工外语水平提升提供支撑。
凝聚广泛共识赋能“石化”转型
“听见舟商”政企协商平台的真听真见真落实,与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优势强强联手,又能激发出怎样的合力?今年以来,通过“听见舟商”政企协商平台收集报送的社情民意信息中,目前已有多篇被省政协、全国政协采用。
自2024年11月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以后,舟山作为核心区域,重点布局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一产带一链、一链兴一群”,产业链关联优质企业的落地扎根,加速了链式集聚,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也催生了产业集群。
“和企业代表面对面沟通,能让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更真实、看问题更精准、提建议更务实,据此形成的社情民意信息送达的层级高、时效强、反馈实,对问题反映方和撰写者都是很好的激励。”市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专家库成员、浙江海洋大学石油化工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郭健颇有感触地说道。今年3月,他受邀参加了市政协“千岛议家”民情沙龙暨“听见舟商”恳谈会,与石化产业上下游企业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围绕中小型石化企业安全监管方面开展交流,会后形成的信息被上级政协采用,并受邀参加相关部委协商座谈会。
纵横交错的管道、银灰色的反应釜、设备低沉忙碌的轰鸣……这座精密的“化学殿堂”将原料充分反应后,转化为拳头产品“异辛酸”,装车后开往20公里外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这套由岱山经济开发区引进的浙江世倍尔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装置,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行业技术壁垒,抢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话语权,而这样“破”与“立”的捷报,正从这片石化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热土上不断传出。
可降解海洋环保材料助力白色污染治理,新能源电池电极材料推动储能升级……今年7月,市政协“千岛议家”双月民情沙龙活动走进岱山新材料科创园,与会政协委员及专家听取着浙江糖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介绍,内心倍感振奋。一个又一个突破在展陈墙上更新着:“润和催化”自主研发并建设国内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丙烷脱氧催化剂生产装置、佳瑶新材料凭借领先国际的优异产品性能打破国外垄断……以企业自主创新撬动产业“内生动力”,不同领域的力量汇聚起来,正成为产业集群引领下的新增长极。
开启智慧引擎答好“低空”难题
舟山的天空正变得愈加繁忙。4月初,以县域为新支点,浙江公布11个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名单,重构全域空中版图,我市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入选其中,成为全省“先飞区”覆盖面最广的地级市。低空安防成为全国示范、锚地船舶无人机配送完成全国首单、10条无人机物流航线实现常态运营……竞逐低空,一条海岛低空经济产业链赫然成型。
低空经济这片新“蓝海”正吸引相关企业加速入局,如何助其“展翅高飞”,成为市政协委员的履职热点。自今年6月起,市政协启动开展“打造浙江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专题调研,并召开“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暨“听见舟商”政企协商会,为助力产业“展翅高飞”集智汇力。
“现有的低空标准还有待规范,在低空飞行要求、操作规范、监管规章等方面,部门、企业等主体无章可循。”市政协委员、定海区应急局副局长莫金刚建议固化海岛低空应用场景建设成果。据悉,我市已发布《舟山市无人机平台数据标准(试行)》,实现全市无人机数据接口统一,助力舟山成为全国首批出台无人机地方性数据标准的城市。
“低空经济+海事服务”是富有海岛特色的应用场景,面对该场景中无人机机型不完善,难以有效满足长距离、大载重的配送难题,舟山东方国际海事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欣建议完善无人机运力体系,探索租赁、合作运营等多种模式,持续深化市场拓展和培育。目前,我市特色应用场景正不断丰富拓展,小干岛南部中心机场已累计保障低空海事锚地配送102单,覆盖散货船、油化船、海工船等主流船型,涵盖资料运输、药品补给及油样送检等任务类型。
“我市低空经济发展呈现‘动作快、覆盖广、创新多、协调好’的发展特点,阶段性成效显著。”市政协主席王伟表示,持续关注低空经济“成长中的烦恼”,深化“听见舟商”政企协商机制,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做深做细做实协商成果“后半篇文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舟山市政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