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做实“三篇文章”绘就城乡融合共富新图景

通讯员 韩锋 摄影记者 张磊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5日 第 02 版 )

清晨,一辆辆机动车平稳地驶过新城临城河畔的老石碶桥,轻柔地唤醒崭新的一天。不远处,茶山浦河整治工程刚刚竣工,水清岸绿,鸟语花香。从几年前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水清岸绿”,改变,源于一场关乎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深刻实践。

今年以来,新城管委会坚持把“千万工程”作为牵引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抓手,聚焦“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在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上迈出坚实步伐,一幅城乡共生共荣、人民幸福安康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强城筑基 提升发展核心功能

“作为舟山人,我从小就生活在甬东附近,亲眼见证了曾经荒草丛生的田地变成如今林立的高楼,见证了乌黑发臭的排水沟变成了清澈的小河。记忆中脏乱差的甬东,如今已披上了现代化的新装。”

“通过园区负责人陈叔叔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产业园聚焦数字海洋前沿领域,致力于打造集海洋科技研发、创新孵化、产业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未来,这里将汇聚众多海洋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海洋产业,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今年8月,舟山传媒记者“大手拉小手看舟山”融媒采风活动中,融媒小记者走进建设中的甬东数字海洋创新产业园,用笔触记录下新城的发展脉动。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数字海洋创新产业园一期已进入建设阶段,浙大舟山海洋智能装备研发中试基地、浙江大学科技园、创安智慧等多个项目已明确入驻,产业招商完成60%。弘生大道、兴国路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城市脉络进一步畅通。

在小干岛海事服务产业园内,业务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截至目前,这里已累计招引海事航运服务企业28家,并开展常态化运营,“园区+锚地”政策调研和口岸单位意见征询也正有序推进。不远处的舟山国际会展中心、浙江海事局船员评估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1至7月已完成投资纳统4.88亿元。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海事服务高地正在崛起。

根据市委“985”行动方案,未来小干岛将遵循“生态优先、两岸协同”的原则,围绕“金融商贸海事服务”战略定位,着力构建“一湾两岸”的空间发展新格局,打造面向未来的海上花园城市示范样板。按照规划,小干岛的城市设计和控规修编,精准落位形态布局,重点构建“三带”生态格局。“也就是北岸总部临湾活力带、岛中中央景观带、南岸观海户外休闲带。”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北岸将注重“一湾两岸”天际线打造,加快推动国际航运中心、中小企业总部楼宇等项目建设;岛中将注重绿廊建设,中央绿谷、盘山栈道、观景台串联成线,成为城市山海与观海美景共享空间;南岸将注重休闲旅游的打造,发展会展、酒店、商业等文旅产业。据该负责人介绍,小干岛商务区目前已形成“一岸一谷、三桥九路”的基础设施框架。下一步,将以“基础设施提质、生态治理赋能、产城融合增效”为主线,系统推进城市功能升级。

以平台建设撬动产业集聚,从蓝图到实景,两大产业平台建设势如破竹。

“强城”,是新城推进城乡融合的“火车头”。今年以来,新城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城乡统筹布局,配合市级部门编制《舟山市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新城区域“通则式”乡村规划管理办法,推动村庄规划质量整体提升。目前,“山海连城·一轴五廊”提升工程的荷花河两侧环境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游步道、二期花海建设启动,临城河游步道一期工程也已开工,临城街道未来社区建设和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正加快推进中。

兴村提质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假如用上课的方式打开直播。科学课:所以我们平时吃的就是桃子的中果皮。这部分汁水饱满,美味可口。那什么原因使我们毛竹山的桃子如此鲜美呢……”毛竹山村,曾经藏在山坳里的小村庄,以“毛竹山的朋友”作为推广IP,通过线上推广运营,线下组织经营的方式,现在成了不少市民的“朋友圈好友”。“年轻人组建的团队在网上打广告,直播、小视频、微信公众号都是他们在做,非常有想法和干劲。今年夏天举办的首届杨梅节,我们通过线上宣传,吸引了很多市内外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第一天就售卖杨梅近500公斤。我们现在争取大家都能有一个‘毛竹山的朋友’。”被打造成为“长腿书记”的毛竹山村党总支书记沈连平介绍,为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发展困境,毛竹山村梳理整合蔬果、农副等四大类30余种农产品资源,以“毛竹山的朋友”共富工坊为载体,打造“田头点菜”数字助农平台,链接VR全景漫游、乡创故事讲述、“云市集”等直播内容,构建“线上+线下”立体销售网络,为市民提供在线选购、田间采摘、特色市集等采买渠道,构建农商联系、产销衔接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同时,还联合毛竹山大食堂创新推出时令田间春菜、海鲜全席等特色套餐,日均营业额破万元,吸引食客超200人次,同时积极引导周边5家农家乐发展家庭厨房,上半年村集体餐饮综合收入超190万元,同比增长约20%。

“兴村”,是新城推进城乡融合的“压舱石”。从抗日政工队培训班旧址、蒲岙伏击战遗址纪念碑走到勾山水库,再到农户自家番茄棚,在“千万工程”引领下,蒲岙村也正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加速迈向振兴。

蒲岙村立足实际,延伸发展有机种植、都市农场等绿色产业,推进红色文化和绿色旅游深度融合。今年一季度已完成村庄主入口风貌提升、村道拓宽美化提升、沿线停车位布置优化等,为蒲岙文旅开发提供环境保障。五山三水二分田的优越环境和紧靠G329国道的地理位置,为蒲岙村架设了通往发展的高速路。“我们将闲置房屋翻修后公开拍租,把抛荒地打造成‘共享菜园’或流转给第三方经营,形成‘资产盘活+就业增收’双轮驱动模式。美丽乡村环境提升改造工程二期开工后,还将通过‘浙东抗日第一枪’‘星火相传革命田’等主题内容搭建文旅融合新场景,开发田园驿站、柴火乡食、团建拓展等休闲旅游项目,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蒲岙觅红韵良田传星火’红色文旅品牌,高标准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实现经济生态双效共赢。”蒲岙村党委书记沈杰介绍,未来的蒲岙村,将推进入口形象改造工程,建设起商业街和口袋公园,通过“硬改造”,提升“软实力”,走适合蒲岙村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新城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截至7月底,毛竹山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已完成90%;高标准农田认定面积157亩,完成任务数的185%,900余亩新建任务加快推进中;粮油作物、水果蔬菜、茶叶等全产业链稳步推进,上半年一产增速达到9.3%。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盘活闲置资源,制定“一村一策”发展路径,目前新城已有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占全部行政村的58.3%。

“我们持续开展星级村庄建设,深化农村‘三资’领域专项整治,推动清廉村居建设,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强。”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产业富民、产业兴村,离不开党建引领、助力和保障。近年来,新城管委会立足本地特色,以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通过数字赋能、产业融合、资源整合等多方面举措,打造产业兴、农民富、环境美的新农村风貌。在推动共同富裕实践中,形成了“党建统领、绿色发展、全民共享”的共富长效机制。

融合共进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山海相间的新城,以路为媒,让每一条延伸的脉络都成为通往共同富裕的路径。清晨6时30分,山头黄公交站,微公交1211路准时发车。对村里居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条公交线路的开通,更结束了他们长久以来需要绕道普陀换乘才能抵达新城的“曲线”出行历史。这是新城近年来持续深化公共交通一体化、践行“民享其行”宗旨的一个缩影。目前,新城建制村公交通达率100%(除东蟹峙村外)、城市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另一方面,引入38个太阳能电子智慧站牌,在切实提升群众候车体验的同时,推动城乡公交服务向均等化提标、低碳化转型、智慧化升级迈进。

村民童先生将新鲜水果搬到毛竹山村物流服务点。在工作人员的高效配合下,这批鲜果被精心打包成箱,当天下午就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预计次日即可送达客户手中。“以前寄水果很麻烦,要自己运到新城城区,来回路上颠簸还容易造成损耗。现在家门口就能寄,确保当天发运,省时省力还省心!”这是新城“客货邮”融合成果最鲜活的注脚。目前,新城所有海岛建制村实现了快递物流网点从无到有的跨越,覆盖率达到了100%。村民不再需要为收寄包裹奔波辗转,消费品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新城稳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今年以来,实施本岛农村管道天然气延伸工程,累计完成“瓶改管”253户,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总体形象进度达60%;新改建雨污水管网4.1公里;巡回诊疗点位设置并正常开展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向农村延伸。新城打造“固定+流动”巡回医疗服务点,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深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多个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已完成9个嵌入式体育场地建设;为7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全覆盖;适龄女生二价HPV疫苗已接种142人。

为促进城乡人员双向流动,新城新培育农创客20名,完成“新农人”培育99名,构建“333”乡村人才矩阵。通过举办招聘会、技能培训等,引进大学生1123人,技能培训580人,新增技能人才170人,为888名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帮扶,其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59人。

“我们坚持‘小切口、大民生’,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城正扎实推进绿城专科医院、大青岙安置房等20个重点民生项目,建成交付勾山小学、惠民桥幼儿园,不断增进群众民生福祉。

潮起东海,共富扬帆。依托“千万工程”的深远引领,新城正以城乡融合为笔、共同富裕为墨,着力缩小“三大差距”,书写城乡共生、区域协调、人民幸福的崭新篇章,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坚实而温暖的基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