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两山”理念下舟山海岛绿色共富模式研究
黄最惠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11日 第 03 版 )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舟山考察调研,特别是他在定海新建社区讲的“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为舟山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舟山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GDP增速全省领先的同时保持了优良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并积极探索海岛地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初步形成“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等绿色共富模式,为打造美丽海岛中国样板提供“舟山方案”。
“守绿换金”:筑牢生态屏障激活资源价值
舟山作为海洋城市和海岛地区,生态是最大本钱和核心竞争力,守护好海洋海岛生态环境是实现价值转化的前提。
1.积极探索“一岛一功能”国土空间生态治理体系。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舟山调研时不仅提出舟山要“充分发挥渔、港、景优势和区位优势”,还指出要“科学推敲各岛屿的功能定位”。自新区、自贸区成立以来,舟山不断优化“一岛一功能”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海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舟山海域总面积的11%以上,海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33.35%。2021年省发改委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管委会联合印发《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主要海岛功能布局规划》,着力推进84个主要岛屿分类开发保护。2022年以来,我市启动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通过“一岛一品”差异化发展路径,打造小而美、小而富的美丽海岛,成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金名片”。
2.创新构建海洋、港口、船舶等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我市率先立法《舟山市陆源污水间接排放海洋管理规定》《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这些均为全国首部该领域内的地方性法规,有效填补了国内相关海洋、港口船舶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空白。
3.因地制宜推动生态项目示范引领。定海新建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展“美丽经济”,净零碳乡村建设经验获联合国人居署推介,定海区每年安排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资金2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91亿元,形成了以新建村为引领、6个示范点、79个乡村全域铺开的发展局面,以全景海岛建设打造美丽经济新模式。岱山秀山岛打响全国首个滑泥公园主题品牌,既留住了目前岱山乃至舟山的最大天然滩涂,且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添绿增金”:以生态修复催生产业迭代
生态修复不仅是环境治理工程,更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1.蓝湾整治工程造就最美滨海生态廊道。普陀区投资6.25亿元实施蓝湾项目,引种红树林150亩,修复15万平方米生态湿地,拆除18座废旧码头,构建最美滨海生态廊道,推动举办多场国际赛事,项目结束当年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255.2亿元,较开建之年提高了20.7%。2024年,嵊泗完成金鸡山南侧人工岸线整治修复1800米,获相关中央资金补助3亿元。
2.东海云廊、东海百里文廊激活“两山”转化新动能。定海区依托“五山水利”工程,将25公里施工便道升级为“东海云廊”城市绿道,沿线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年森林抚育超2500亩,打造蝴蝶谷、萤火虫海等特色生态空间,打造了一条华东地区罕见的依山傍海、蜿蜒于青山绿树云际间的会呼吸的生态路;高水平建设170公里集农文旅于一体的“东海百里文廊”,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东海云廊特色集市累计带动1800余户农户增收,周边10个村经营性收入高于全市平均20%以上;东海百里文廊累计盘活约3000亩土地、150余套闲置农房,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协同发展。
3.废弃地再生利用。投资22亿元的“星辰大海上的天空之城”项目,将普陀螺塘线西侧原采石场闲置矿山地块计划打造成集旅宿、温泉、矿山、艺术、餐饮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旅地标度假综合体。
4.养殖业绿色转型。2023年贻贝养殖区全面更换环保浮球,微塑料释放量减少70%,养殖户获生态补偿金982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与渔民增收双赢。
“点绿成金”:以机制突破激活资源潜能
舟山丰富的海洋海岛资源,亟须通过VEP核算标准、海洋碳汇交易、绿色金融等生态机制创新来激活潜能,推动实现转化价值。
1.首创涉海地区VEP核算标准。推进“小岛你好,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升级版”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工作,制订实施全国首个《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技术规范涉海地区》地方标准,为涉海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管控、项目经营开发、绿色金融信贷、生态权益交易等提供科学依据。
2.探索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在VEP核算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嵊泗县贻贝养殖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固碳和碳排放,制定《舟山市海洋碳汇(蓝碳)开发及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3年7月完成了舟山首笔海洋碳汇项目交易意向签约,对未来贻贝养殖项目碳减排量开展认购,根据测算,预计将惠及518户贻贝养殖渔民以及2.23万亩贻贝养殖面积。同步带动贻贝养殖综合授信新模式不断发展,截至2024年末,贻贝产业市场主体贷款余额已达2.15亿元,同比增长约17%。
3.创新绿色金融。2024年,推动落地2笔排污权抵押贷款,嵊泗创新推出贻贝“养民证”贷款,累计发放贷款2.3亿元。全市绿色信贷余额468.8亿元,同比增长33.65%。
“借绿生金”:以业态融合拓展增值空间
一方面,舟山坚持立足海洋海岛特色,深入挖掘生态资源文化价值,打造差异化海岛文旅IP。另一方面,立足船舶水产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海洋新能源,通过技术突破、标准引领,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1.打造海岛文旅IP。天空之城、金鸡山、宝盛文旅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24年落地亿元以上文旅项目16个,串联普陀“东海极地”、嵊泗“离岛微城”等20个网红打卡点,普朱区域游客量连创新高,长乔海洋公园等成为舟山旅游新标识。嵊泗获评省级夜间经济样板城市,定海东海百里文廊、岱山东沙古渔镇入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2.推动“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与海上“千万工程”、美丽舟山建设融合。自2022年启动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以来,我市打造了两批共17个创建示范岛,涌现出嵊山岛、枸杞岛、庙子湖岛、白沙岛、花鸟岛等一批“金牌示范岛”。特别是花鸟岛,依托优质生态资源,从“定制旅游”到“海岛民宿+业态”到婚旅IP,该岛对“两山”转化通道、模式的探索不仅守住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而且使这个昔日人去岛空的边缘荒岛不断焕发勃勃生机。深入实施海上“千万工程”,2024年,境外运输渔船对华注册试点落地,减船转产国内捕捞渔船157艘,落地东寨大黄鱼精品渔场等链主型项目16个,“一条鱼”全产业链产值超1100亿元。美丽舟山建设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区)全覆盖;成功创建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市。
3.推动传统产业、能源绿色转型。在船舶修造领域,浙江(舟山)自贸试验区“绿色船舶修理企业规范管理”被国务院列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万邦重工、中远等一批绿色修船示范企业的高压水除锈、漆雾回收等国际领先绿色修船技术逐步推广。2024年,建成“2+1”省级船舶海工核心区,绿色修船国际认证国家试点获批,造船新接订单占全国8%左右,修船量占全球20%以上。
在鱼粉加工领域,本岛11家鱼粉企业整合提升为2家,树立了普陀丰宇鱼粉厂全省鱼粉加工业环境治理典型。按照“可再生能源+储能+联合制氢+蓝碳”,建设清洁能源绿色转换枢纽。率先投运全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世界最大单机容量的潮流能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投运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LNG冷能双环发电系统,年产绿电2300万千瓦·时。加快推进浙能、中石化、新奥三个百亿级LNG接收站项目,建成后总接收规模可达3700万吨/年,承担长三角区域以及全国的气源保障任务。
当前我市积极承接国家战略,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任务相当艰巨,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舟山需坚定不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把握好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强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和新兴生态产业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争取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方面发挥海洋海岛特色、先行示范,奋力打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
作者单位:舟山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