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改革进行时

改革潮涌 激浪扬帆

——我市纵深推进14项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纪事

记者 刘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9月08日 第 01 版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改革的磅礴之力再次激荡神州大地。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舟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坚持守正创新,一体推进重大改革、重点任务、重点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亲自点题、亲自谋划,部署推进14项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勇闯“深水区”、敢啃“硬骨头”,以重大改革打通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的堵点卡点,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绩实效进一步清除发展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增进民生福祉。

打通堵点卡点啃下发展路上“硬骨头”

今年5月10日,从舟山中燃船舶燃料有限公司公用型保税仓库出库的21.91吨船用润滑油,被供应至国际航行船舶“布氏商人”轮后,供油企业向舟山海关履行报关手续。

这是全国首票试行“先供船、后报关”模式的保税润滑油供船业务。“新模式相当于为保税润滑油船供市场打开了快速通道。”舟山中燃船舶燃料有限公司业务员李其泽表示。

作为全球第四、全国最大的保税燃料油加油港,舟山口岸每年船供润滑油的需求量超过2万吨,但之前的年实际供应量不足3000吨。按之前规定,向国际航行船舶供应保税润滑油,需要先报关,然后才能开展供船作业。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提出,要加快综合海事供应体系建设,完善物料保税仓供应模式。

为落实建设方案、打通卡点堵点,舟山海关等相关部门开展深入研究,支持满足条件的供应企业将存储于保税仓库内的润滑油先行办理出库供船手续,实现“当天接单、当天供油”。5月份实施该项新政以来,舟山口岸保税润滑油供应量实现猛增。

去年11月,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舟山成为重点区域。这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循的开创性实践。

面对诸多困难挑战,舟山怎么办?唯有改革一条路。

出台《舟山行动方案》,梳理形成七张清单共343项任务,今年部署199项年度任务,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建设目标,并制定《舟山市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一体推进工作机制》。

“目前,106个重大项目、343项具体任务正有序推进。”市有关部门人士介绍,今年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形成生物柴油仓储综合价格指数、中国绿证价格指数产品等10余项全国全省“首单首创”。同时聚焦“三基地两中心”目标持续攻坚,加快重大储运项目建设,大力建设大宗商品特色综合保税区和贸易交易产业集聚区,高效推进国家战略落地。

贸易交易是大宗商品资源配置的灵魂。今年6月底,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我市揭牌。“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是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重要平台,中心揭牌将成为浙江深度参与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重要节点。”省自贸办有关人士表示。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舟山,一次次“乘风、扬帆、破浪”——

围绕打造“三最”环境、建设全球保税船燃加注中心,攻坚41项任务,实现绿色船燃加注常态化,突破锚地无人机物资配送、保税备件供应等,开展加油、物供、船员换班、检验检测等一站式锚地服务,推动海上加油站向综合服务区转型;

优化以铁矿石、油气、粮食为核心的大宗散货“三最”港口服务体系,深化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改革,攻坚49项任务,在全国率先建立大宗散货进出港“三最”评价体系和数字化监测体系,实现船舶引航7伊24小时可引尽引,核心港区单日最多进港船舶增加20%;

深化大宗商品“海进江”通关便利化改革,升级“江海直达+”物流模式,建立长江中游港口豆粕、铁矿石等集散基地,开工建设3艘纯LNG动力江海直达散货船和2艘纯电动江海直达集装箱船,持续提升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能级;

健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普陀山镇、沈家门渔港小镇、花鸟乡入选全省首批入境旅游创新发展试点,邮轮航线拓展及配套提升“一件事”改革入选全省入境旅游“125”跃升计划十大创新项目。

服务国家战略、扛起使命担当,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舟山正大步向前、激流勇进……

向改革要动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是根本动力。

今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博士张小军以“科技副总”身份,带领团队开展“海洋鱼蛋白类肥料的品质评价与功能性产品研发”项目攻关。企业制定了国内首个鱼蛋白类肥料行业标准,填补了相关细分领域的空白。

‘科技副总’体系为产学研合作扫除了阻碍,让我们没有顾虑地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张小军目前正和企业谋划开展第二批行业团体标准的制定。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改革是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两篇大文章”。这两项改革涉及面广,舟山该如何着手突破?

我市及时作出部署:锚定目标,扎实推进“985”行动,加快实施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百支创新团队入舟”工程,强化双招双引和项目平台支撑,进一步提存量、扩增量、增动能。

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深入谋划下,一个个改革创新举措,相继落地——

以“产才双进”“校编企用”等小切口撬动系列改革,完善政策激励体系,促进人才资源高效配置,打破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间要素流动限制。今年推出首批校地共享岗位50个,选聘“科技副总”“产业教授”73人,落实产才合作项目22项;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目标,系统构建“需求牵引、资源集聚、服务优化”推进机制,打造覆盖重点产业、梯次布局的企业研究院体系。今年启动60家企业研究院培育建设,谋划建设船舶和海工装备、高性能合成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机械加工等4个产业链创新中心。

改革千头万绪,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坚持问题导向,逐一找准破解,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我市从试点改革“小切口”入手,锚定便利便捷、提速提效、减负减员“再优化”方向,推动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受理从“专科窗口”向“全科窗口”转变。

以试点的定海区干石览镇为例,较改革前,该镇便民服务中心社会民生事务窗口从7个减至2个,人员从8名缩至3名,“全科窗口”可办事项增加18.4%,即办件增加71.43%,单窗口服务能力提升超过3倍,高频事项平均办理时长压缩50%以上。目前,这项改革已经在全市推开。

“园区常规公交路线不够、班次较少,打车费用又比较贵,人才夜间出行和外出办事不够方便。”这是今年3月,高新区“一对一”人才服务小分队在走访调研宏发产业园时,听到的企业“急难愁盼”。没过多久,高新区首条定制公交专线和全市首个“网约公交”服务试点成功推出,这得益于“一企一服务”机制的深入实施。

今年以来,我市高位统筹、系统谋划,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带队下沉企业“一线问诊”。同时,建立全流程、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聚焦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以“解决一个问题、优化一类政策、提升一个行业”为思路,推动涉企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转变。到8月底,市领导已累计开展“一企一服务”24次,服务企业49家;全市各级领导开展现场服务105次,破解企业难题138个。

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机制改革,“千项万亿”项目上半年投资完成率全省第2;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项目报告书、报告表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20和1/10;深化招投标领域治理改革,全省招投标智慧监管监督系统在舟试运行,创新预警信息全链条核查模式……

找到更多的“关节点、着力点”,以扎实举措大力攻坚,下出更多的“一子落、满盘活”,舟山全面深化改革步履不停,求索不止。

以改革举措惠民暖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人口问题是事关舟山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聚焦关键领域精准突破,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舟山首先将目标瞄准“增加普惠托育供给”。

今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出台《舟山市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实施方案》,明确托育教育资源供给、管理机制、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和保教服务具体举措,系统构建“1+4”托育教育一体化政策体系。

2025年,全市70所幼儿园布点托班,提供托位2445个,其中普惠性托位占比达91.82%,充分满足2~3岁婴幼儿入托需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守改革“价值取向”,以“为民”宗旨绘就改革底色,这也是舟山改革坚持的“初心”。

金平岛的“幸福驿家”与嵊泗本岛的菜园镇,仅一桥之隔。来自悬水小岛绿华岛的44名村民,已在那里开启了便捷新生活。“现在出行方便,还有志愿者时常上门服务。”“幸福驿家”管理员王淑飞说,每个房间明亮、家具簇新,大到空调电视,小到夜灯一应俱全。

这是一场旨在打破城乡与岛屿间公共服务壁垒的变革,主要是为了解决海岛城市岛屿众多、人口分散,公共资源共享性差,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高、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近年来,作为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市域试点,我市聚焦缩小“三大差距”,深入实施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持续推进16个小岛“一岛一策”整岛迁居,配套建立人口集聚、跨岛调配、共富联结等机制,探索“下山出岛集中养老”模式,确保迁居群众“迁得出”“住得稳”“过得好”。

面对海上紧急医学救援难题,创新构建“海陆空”立体急救网络,显著提升海岛医疗救援响应速度和效率。2023年以来,全市共开展航空救援56次、随船出海医疗救援73次、岛际转运等海上医疗任务2278次,有力保障了海上航运安全与海岛居民生命健康;

为破解海岛地区特别是离岛片区医卫人才“招不进、流不动、留不住”难题,在全省率先推出医疗卫生人才“县乡一体化”管理改革,推动编制管理、人才招聘、流转使用等“五个一体化”,构建人才“下得去、上得来、留得住”长效机制,撬动县域医疗资源一体化配置和医疗服务一体化供给;

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大力实施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一核四岛一带六轴”布局,建立镇街经济与和美乡村建设双评估体系,启动27个“空心村”综合整治;实施“扩中提低”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域提升“没有围墙的创业园”,带动就业4000余人。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率先在全省建立以政策性长护险为主体、惠民型和商业性护理保险衔接的多层次长护保障体系,全省首创“社会慈善+部门救助+财政专项”罕见病多层次补助机制;完善“客货邮融合”机制,建制村快递服务点位覆盖率达100%;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养老机构入住率从37%提高至56%,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位居全省前列;推动民生事项全市域通办,482个民生事项467个实现通办共享……

江河奔流,不舍昼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以“咬青山”的韧劲、“啃硬骨头”的决心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方能有效打通发展“任督二脉”,不断推动舟山奋楫扬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