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舟山实践
人才引擎驱动舟山文化高质量发展
记者 何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31日 第 01 版 )
工艺美术大师张高俊(左二)指导村民剪纸 资料图
潮起东海,风起千岛。春华秋实二十载,人才引擎驱动为舟山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二十年来,我市以“广纳贤才”筑高地、“精心培育”育新苗、“品牌引领”浓氛围的递进式布局,推动海洋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浙江文化强省建设中一抹亮眼的“海洋蓝”。
广纳贤才构筑千岛文化人才高地
海涂上,红钳蟹的螯钳在滩涂划出独特轨迹,这抹灵动的海洋符号,也成为艺术家张高俊笔下的常客。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这位土生土长的舟山人,不仅用画笔勾勒海洋风情,更以红钳蟹海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将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先后获评舟山市“五个一批”人才、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入选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在舟山,像张高俊这样扎根本土、深耕文化的人才还有很多,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支活跃的“生力军”。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行政秘书何磊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浙江省剧协会员、舟山市剧协理事,他专注于戏剧创作,作品先后获评第八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等多个重要奖项,《那年梅开鹤归来》《浪尖上的蚂蚁岛》等是其代表作,2023年入选“浙江省文艺名家计划”(2023-2027年)培育对象名单。
高层次人才的“智力活水”,让这片海域持续焕新。我市通过项目合作、柔性引进等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舟发展,目前已邀请全国著名摄影家傅拥军担任舟山海岛影像调查工作坊项目主理人,邀请浙江合唱协会常务理事郭晓伟担任我市合唱指挥人才培训工程导师,另有12位融媒体、文化艺术等领域紧缺人才正在接洽招引中。
“政策磁场”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人才培养办法、人才引育工程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构建起覆盖引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体系。
青年人才的涌入,为文化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借助“港湾计划”等平台,舟山与省内外高校架起“人才鹊桥”。近年来,来舟就业创业的青年文化人才逐年增多,他们用新视角解读传统、用新技术激活文化,成为海洋文化创新的“先锋队”。
2011年至今,我市已评选5届市级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届市级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60名理论、新闻、文艺、产业经营领域的骨干脱颖而出;海洋文化领域人才梯队持续壮大,杨翎等省级“五个一批”人才领航前行,舟山锣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等非遗项目拥有2位国家级、16位省级传承人,共同构筑起多层次的“文化人才矩阵”。
精心培育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舟山群岛的海岸线上,一场“艺术与乡村”的对话正在上演。不久前,我市与中国美术学院签署校地合作框架协议,美院专家团队深入嵊泗花鸟岛、定海干石览镇,将渔村石屋改造成艺术展厅,用彩绘壁画装点码头栈道。这场合作不仅让海岛风貌焕发新颜,更通过“规划设计+人才培训”的模式,为当地培育“乡村艺术管家”。
校地协同是人才培育的“加速器”。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生态振兴,开展规划设计、艺术乡建、乡村运营合作,促进海岛乡村风貌提升;围绕文化振兴,赋能海岛乡村“三农”“三渔”品牌,打造海岛乡村品牌新地标,策划农特产品特色品牌方案,合作打响海岛乡村文化品牌;围绕人才振兴,建立专家教授互联互通、人才专题专项培养、项目资源共享共研机制,合作提升海岛乡村人才素养。
“传帮带”培育体系让人才成长“不断线”。比如,定海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员方晓华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副主席、舟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也是舟山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从事美术创作和教研工作30年,优秀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在自身领域不断钻研的同时,方晓华也将技艺传授给更多人,他辅导50余人创作水彩画,有100余次在国家级、省部级展览中入选并获奖。
为持续做好人才培育,我市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人才培训,年均超150场、覆盖人才超8000人次。设立文化名家工作室、海岛“艺术乡建”等平台,每年开展学术研究、创作指导、公益培训等活动100场以上。
此外,我市深化青年人才选育,实施“融媒先锋”行动、“青骑兵”计划,分层分类开展能力素质培训和交流锻炼,让新手有“师傅带”、骨干有“平台练”。
不断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去年,我市根据全省“三支队伍”建设工作要求,梳理划分了7支重点队伍,包括基层宣传委员队伍、青年宣讲员队伍、非遗传承人队伍、基层文化能人队伍、国际传播队伍、新媒体联盟队伍、网络文化传播志愿者队伍,涵盖各类专业人才596人,让文化服务抵达每一个海岛角落。
品牌引领营造全域学习浓厚氛围
“这只青瓷碗上的波浪纹,藏着舟山古港与东南亚的贸易故事!”周末的舟山博物馆里,“翁山雅集”的文化志愿者正讲解着海洋文物。这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结合的“第二课堂”,是舟山打造“人才+人文”共同体的生动实践。“翁山雅集合作伙伴”共同体横向整合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多类资源,让群众在互动中触摸文化根脉。
“四新学堂”则成为文化人才的“充电驿站”。这个聚焦“新知识、新技术、新趋势、新应用”的学习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开课的模式,让偏远海岛的文化工作者也能同步获取前沿知识。
从“翁山雅集”到“四新学堂”,从渔民画创作大赛到海洋诗歌朗诵会……舟山正以品牌活动为纽带,让文化人才在交流中碰撞灵感,也让浓厚的学习氛围如海风般浸润千岛。
人才引擎的持续发力,让舟山文化发展蹄疾步稳。接下来,我市文化人才工作将继续聚焦三方面重点:
强化顶层设计,将健全海洋文化人才信息库,动态更新信息并活化平台效能;完善激励和评定机制,科学梳理人才目录,优化非遗传承人认定管理;加大要素供给,倾斜文艺创作资金,保障培养全周期的师资、场地等资源;
加大培养力度,将继续推进现有人才再培训,促进其持续发展;以市场和行业为导向,推动校企合作,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充实后备人才;重点培育海洋非遗等特色人才,搭建传习平台,健全传承梯队;
创新培育模式,将健全分工负责、分类分级的培育机制,覆盖各领域人才;由上级牵头、区块承接,组织多样化培训,加强人才交流与能力提升;汇聚科教资源,建高水平教育机构,增设相关学科专业,拓宽培养路径。
如今,千岛大地,舟山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吸纳人才,以更精心的培育厚植沃土,为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书写生动的“舟山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