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现场教学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以普陀区“红动蓝湾”教学路线为例

祁振宇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7日 第 03 版 )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战略。海洋资源开发与历史文化传承的统筹推进,是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海岛现场教学作为海洋文明支撑,其红色记忆保护与海洋意识培育是重要载体。普陀区登步岛和蚂蚁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现场教学的天然禀赋,但当前两岛现场教学面临“小而散”困境。普陀区以“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引,推出“红动蓝湾”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岛际联动路线,为同类地区提供实践范式。

海岛现场教学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普陀区“红动蓝湾”教学路线虽潜力巨大,但协同发展面临多重制约,成为一体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1.空间限制与体验割裂

交通与服务体验阻隔明显。“红动蓝湾”计划中,蚂蚁岛与登步岛无岛际直达航线,现有航班经停,跨岛交通依赖传统水上巴士,每日直达航班少、接驳频次低、运力有限,游客流动受阻,削弱红色资源串联效应,教学人员奔波耗时,难以形成深度连贯体验。服务体验上,蚂蚁岛创业纪念馆数字化展示水平低,体验受限。今年新建的登步岛纪念馆虽升级讲解与数智化展馆,但住宿餐饮配套难以独立承接大型教学团队。

2.叙事与传播断层

叙事方面,海岛现场教学资源故事挖掘虽有提升,但单个岛屿故事体系难支撑整日教学的内容深度,不同教学景点缺乏系统连贯性,学员难以全面深入理解海岛文化精髓价值。传播上,渠道单一、覆盖面窄。两岛宣传以独立叙事为主,未形成协同IP;新媒体传播力度弱,缺乏短视频、VR云游等创新载体,长三角客群对两岛红色资源认知多停留在传统观光层面。传播内容枯燥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3.产业与机制短板

产业层面,资源转化低效、业态单一。登步岛农旅融合仅停留在初级消费形态,未与红色研学深度绑定;蚂蚁岛三八海塘创业体验缺乏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附加值缺失。机制层面,协同壁垒与长效性缺失,形成制度性梗阻。缺乏既懂海岛文化又具备讲解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蚂蚁岛讲解员流动性大,导致讲解青黄不接;登步岛依赖机关干部讲解,不具备可持续性。

海岛现场教学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构建系统性内在逻辑框架,探索可操作实践路径。通过“空间—人文—产制”三维协同逻辑深化,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1.空间整合逻辑:打破阻隔的系统重构

空间整合是海岛现场教学协同发展的基础逻辑,核心在于破解物理与体验的双重阻隔。

物理层面,以现有交通环线为基础,优化“需求—供给”精准匹配机制。红色研学以团队为主,可通过智能预约平台动态调控跨岛人流,解决旅游旺季运力紧张问题。

体验层面,强化服务资源利用率。统一两岛导览讲解点,使智能讲解设备兼容两岛内容,避免重复讲解;建立统筹化的接待标准,如统一餐饮卫生规范、宿舍服务流程,提升现场教学体验满意度;推进“保卫海疆—建设海疆”主题路线建设,整合码头、公交、景点的实时数据,实现自助式行程规划,确保岛际讲解历史逻辑连贯性。

2.文化互构逻辑:叙事活化的价值转化

现场教学优势在于帮助学员站在历史情境中,共情先贤抉择的艰难。通过历史叙事重构与文艺创新,实现精神价值深度传递,让党性教育入脑入心。

红色文化历史叙事重构需突破“单岛故事”局限,以“保卫海疆—建设海疆”为主线,将登步岛战役(解放战争节点)与蚂蚁岛创业史(社会主义建设典范)串联为时间连续的“海岛发展史”,以宏观历史逻辑塑造学员认知共情,以微观英雄故事强化学员情感共情。例如,在登步岛纪念馆增设“战后重建”板块,衔接蚂蚁岛“草绳船”创业背景;在蚂蚁岛展馆增加“战役支援”史料,呼应登步岛军民协作精神,形成“个体记忆—集体精神—时代价值”的转化链条。

文艺创新拓展传播载体。如登步岛战役改编为《东海明珠》皮影戏、蚂蚁岛创业故事创排《浪尖上的蚂蚁》舞台剧,通过曲艺形式活化历史;利用微短剧(如渔民视角串联两岛解放前后生活变迁)构建沉浸式叙事场域,强化“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

3.产制联动逻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产业与制度协同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通过红色研学引流,推动“现场教学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以登步岛黄金瓜基地、蚂蚁岛非遗工坊为核心,开发劳动教育模块现场教学,联动乡村咖啡等活动空间,打造品牌化、年轻化海岛农产品(如香瓜咖啡、口味虾皮等),实现一产向三产的价值跃升。

制度赋能方面,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由政府主导优化跨岛航线频次(如增设旺季加班船),协调旅游、教育、党校制定“海岛现场教学质量标准”;组建“海岛红色教育顾问团”,以党校教师、高校专家、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通过跨学科师资联培缓解人才短缺问题,确保课程专业性与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普陀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