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残疾预防 守护健康生活

记者 陈妤 通讯员 尚美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5日 第 02 版 )

今年的8月25日是第九个残疾预防日,主题是“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在《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伤害致残防控行动”涉及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儿童及老年人伤害防控等多个方面。近年来,舟山市在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残疾预防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服务网络,助力残疾预防工作等方面,强化多方合作,奋力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残疾预防之路。

打造三级联动综合性康复机构样板

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

在临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岁的王阿公在六年前中风偏瘫后在此住院康复。他的女儿王女士表示,每天都有舟山医院康复科的医生来问诊并进行康复治疗,如今王阿公病情相对稳定,脸色也较好。这一案例正是舟山市多方合作提升康复服务能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早在今年5月27日下午,市残联与舟山医院举办了舟山市残疾人综合性康复机构建设签约仪式。市残联理事长楼世峰指出,残疾人综合性康复机构建设是落实《舟山市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有力举措。他从全市残疾人基本情况、成人康复资源、康医合作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建设背景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建设要求。这体现了市残联对提升康复服务能力的高瞻远瞩和务实态度,从不同层面为康复机构建设指明了方向。

舟山医院党委书记乐涵波也表示,医院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通过硬件提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工作,提升康复服务能力。他表态将做好加强党建引领,压实责任担当;创新机制,强化评估效能;凝聚共识,厚植发展沃土三方面工作,致力于增强群众的康复获得感,持续优化康复服务质量,推动康复服务向基层延伸和区域康复能力整体提升。双方签订的建设协议书,为综合性康复机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旨在加强康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康复服务能力,辐射带动全市完善康复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落实《舟山市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7月16日,舟山医院与临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舟山医院临城分院)正式签订康复病床建设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临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10张专用康复床位,舟山医院组建康复技术团队,为住院康复患者提供专业有效的康复治疗。同时,中心指定人员加入团队,共同参与康复患者治疗。舟山医院依托浙大二院战略协作平台,以临城分院中医康复科为基础,打造“省—市—医联体”三级联动的综合性康复机构样板。

临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残疾人脑卒中康医合作单位,此前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成效显著。通过此次合作,该中心将持续强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扎实推进社区康复服务水平提升,进一步巩固提升残疾患者就近康复的便捷性和幸福感。

舟山市通过市残联、舟山医院以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方合作,在提升康复服务能力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这种合作模式将不断完善和深化,为残疾预防和康复事业注入强大动力,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优质、便捷和高效的康复服务,共同迈向健康生活。

全力构建残疾预防工作新格局

倾情守护海岛群众健康生活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舟山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以“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为导向,着力构建覆盖全域、贯通上下、多部门协同的残疾预防服务网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个“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残疾预防工作新格局已基本形成,服务网络的“网底”越织越密,“脉络”越通越畅。

服务触角深度延伸,基层基础更加牢固。我市始终坚持将残疾预防的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近期在定海小学举行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正是我市将残疾预防知识送入基层、送入校园的一个生动缩影。志愿者们不仅讲解知识,更演示实操,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预防伤害致残”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心中。此外,覆盖城乡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儿童早期筛查干预网络、慢性病防控体系、精神卫生防治网络、职业病监测网络等正不断向社区(村)延伸。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持证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90%以上,家庭医生团队走村入户,开展孕前优生指导、新生儿访视、儿童发育监测、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精神障碍患者随访,实现了残疾预防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

技术支撑持续强化,服务能力提质增效。服务网络的健全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防控出生缺陷方面,我市大力推进婚前孕前保健“一站式”服务,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网络建设,提升了针对染色体病、结构畸形等重大出生缺陷的筛查诊断能力,确保了高风险孕妇能得到及时、精准的干预和指导,推进出生缺陷防治“十免”项目。在疾病致残防控方面,依托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立了高效的医防融合和分级诊疗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残疾预防提供了“中西医并重”的解决方案,每年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达100人次。职业病诊断救治康复网络、道路交通事故救援救治网络、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含远程会诊)的不断完善,都极大地提升了对致残因素的专业化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效率。

跨部门协同高效顺畅,联防联控机制彰显威力。残疾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着力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市残联协同应急管理、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紧密协作,通过刚性执法、隐患治理、安全教育(如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多种手段,共同筑牢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防线,减少伤害致残的发生。通过无障碍环境改造以及康复、照护服务体系建设,为“一老一小”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保护和后勤保障网。这种“一盘棋”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了我市的残疾预防工作能够多维度、无死角地深入推进。

康复服务链条完整衔接,减轻残疾程度成效显著。一个健全的服务网络,不仅在于“防”,也在于“康”。市残联高度重视康复服务的衔接,努力减轻残疾带来的影响。通过深入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确保了康复服务的针对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得到有效落实,2021年以来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800余人次,不断提升定点康复机构服务能力,扶持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累计投入100余万元。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广泛开展,自助互助康复项目得到推广。康复辅具适配服务规范化和智能化发展,2021年以来全市残疾人基本辅具适配服务达8000余人次,市残联积极推进科技力量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将高科技辅具纳入货币补贴目录,同时推广辅具适配线上申请审批服务。

通过夯实基层网底、强化技术能力、深化部门协同、完善康复链条等一系列扎实举措,舟山市的残疾预防服务网络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全和提升,为实现“到2025年主要致残因素得到有效防控,残疾预防主要指标居全省前列”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市人民共创健康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坚持普遍预防与重点防控相结合

打造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服务网络

在舟山市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提升的征程中,坚持普遍预防与重点防控相结合,打造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服务网络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这不仅关乎残疾人个体的福祉,更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与责任担当。

根据《舟山市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到2026年,我市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康复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康复服务人才队伍也更强,康复服务制度趋完善,残疾人将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更高水平的康复服务。

完善残疾预防机制,筑牢全生命周期防护网。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是打造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服务网络的基石。各有关部门应明确自身管理职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以浙江省“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创新项目成果为契机,落实《舟山市残疾预防筛查诊断干预拓展项目实施方案》,将预防关口前移。在婚前孕前孕期,强化健康检查,这是预防残疾的第一道防线。通过科学的检查和指导,能够有效降低先天性残疾的发生风险。建立新生儿疾病和未成年人残疾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系机制,为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有力保障。不断加强残疾人优生优育服务管理工作,促进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最大程度地减轻残疾对儿童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健全康复服务体系,满足全生命周期康复需求。完善的康复服务网络是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服务的重要支撑。借助医联体、医共体等形式,建立不同康复医疗机构之间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康复服务网络。市级医院作为技术核心,为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县(区)级医院则聚焦于病情稳定或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康复服务。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社区康复站是康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强化民生服务资源集成,提升建设社区康复站,普及居家型基本康复技能,让残疾人能够就近就便获得康复服务。据悉,今年全市将提升建设10家乡镇(街道)社区康复站。

增加康复服务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卫健、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督促各级医疗机构规范设置康复医学科和门诊,开展适宜的康复诊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拓展提升市、县(区)康复医疗资源,提高康复医疗机构的场地、设施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提升康复机构能力,护航全生命周期康复质量。儿童康复机构的提升对于残疾儿童的未来至关重要。鼓励康复服务机构推进儿童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制定扶持民办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实施办法,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赢。提升偏远海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加强偏远海岛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培育力度,确保每一个残疾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康复服务。2021年以来,儿童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机构数量拓展至6家,并通过省、市级评估,康复服务类型扩展至5类,实现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和孤独症康复项目全覆盖。

成人康复机构建设同样不能忽视。我市积极开展康复医疗领域的远程医疗、会诊、培训、技术指导等,让更多残疾人受益。持续开展康复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建设市级残疾人综合性康复机构。加强残疾人托养机构及残疾人之家康复服务提升,为托养中心及残疾人之家的残疾人提供定期的康复评估、指导和健康体检。积极探索残疾人自助互助服务基地的建设,使更多残疾人受益。

打造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服务网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残疾预防机制、健全康复服务体系、提升康复机构能力,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康复服务,让他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