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爱温暖流淌

这些热血英雄用平凡的坚持书写人间大爱

记者 岑瑜 通讯员 谢雅婷 罗冰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20日 第 03 版 )

王红飞  A型血 至今已献血16280毫升

孙雪锋  A型血 至今在舟山已献血13000毫升

周嫣娟  B型血 至今已献血16700毫升

有这么一群无偿献血者,他们默默坚守在这条生命之路上,一次次挽袖传递希望,用行动点燃生命的火焰,用日复一日的坚持书写着最温暖的故事……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加入无偿献血事业中,献血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用热血守护生命,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热血英雄”。

我从受益者变成了献血者

1999年,33岁的王红飞第一次献血,当时她就想着自己也终于能够回馈给社会上那些好心的人了。

原来,4年前王红飞被查出宫外孕,在进行手术时突发大出血,王红飞在手术台上出现了休克的情况。“急需输血抢救!”当时医院从市中心血站拿来了800毫升的血输入了王红飞的体内,保住了她的性命。而这袋血也深深地在她的心中扎下了根:以后有机会我也要去帮助别人。

王红飞记得,20多年前献血并没有如今这么方便,需要单位组织或是自己去血站献血。“所以1999年单位组织献血的时候,我就立即报名了。”第一次献血,王红飞就献了200毫升,但没多久她就开始献400毫升的血了,并加入了市中心血站的献血志愿队。

这样献血没几年,她又发现队员乐秋英大姐他们都在献成分血(即血小板),于是王红飞也立即报名加入了献成分血的行列。“今年8月8日,刚献了成分血2个治疗单位,因为我血小板计数比较高,符合献双份血小板的要求,所以献的是双份血小板。”她告诉记者,参加了这么多年的献血,自己从中也受益不少。“3年前,我父亲股骨颈骨折,需要进行置换手术,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规定——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5年内按照不超过献血量的两倍免交临床用血费用,5年内免交与献血量等量的临床用血费用。当时,我的献血量已经达到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老父亲享受到了免交临床用血费用的优惠政策。”

这么多年来,王红飞一直坚守着献血就是为了救人的信念。她还记得,几年前她突然接到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有一名白血病患者病情变化,急需输入血小板,恰逢王红飞有空她就立即赶往市中心血站,捐献了2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随着献血量逐年增加,这几年王红飞也陆续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浙江省无偿献血之江杯奖等。

在王红飞的记忆中,当了这么多年的血小板捐献志愿者,身体一直很健康,“我平时也注意锻炼的,献血这么多年以来没有发现啥问题,骨质也没有疏松,很多朋友都会问我献血伤不伤身,我就用实际情况回复他们,让他们知道网上传言不可信。”

2024年12月成为定海第10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说:献血不是什么大事,能救人就好

49岁的孙雪峰来舟山已有14年了,而他在舟山的献血史却长达13年,他不仅是我市中心血站血小板捐献志愿者,更是我市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977年出生的孙雪锋,来自河南省项城市,自2011年以来一直在舟山工作。“献血又不是什么大事,能救人就好,也不会对自己有危害。”孙雪峰表示。在来舟山的第一年,他去定海的文化广场附近购买物品,看到有一辆采血车停在广场,就上前捐献了400毫升的血。“我其实在老家就已献过一次血了,所以这次看到采血车就理所当然去献了。”孙雪峰发现自己工作的地方与市中心血站比较近,于是随后几年后他又多次前往献血。

2014年的时候他加入了血小板捐献志愿者队伍,并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结下了“缘分”,而这一切起因是10余年前他同学的一段特殊的经历。当时孙雪锋一位同学的儿子不幸罹患白血病,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挽救生命,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因此变得沉重而压抑。同学家庭的遭遇让孙雪锋深感痛心,他不仅积极为同学筹款,还时刻关注病情进展。

在这段时间里,孙雪锋深刻体会到了患者及其家庭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无助,这份感同身受的经历激发了他想要帮助更多人的强烈愿望。正是这份愿望,促使孙雪锋在2014年毅然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当时我在临城银泰广场献血时,发现有人在登记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并有现场采集,我就也立即加入了。”

“匹配成功率极低,但我从未放弃这份期待。”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孙雪锋始终保持着一颗热忱的心,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与温暖。

2022年,孙雪峰的造血干细胞与人配对成功,但最终却在初配时就失败了。随后几年,孙雪峰一边积极进行血小板捐献,一边随时做着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准备。

2024年10月,孙雪锋接到了定海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患者匹配成功,需要进行高配。听到这个消息,他激动不已,多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接到电话的那刻,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孙雪锋深知,这次捐献不仅是对自己多年心愿的一次实现,更是挽救素不相识患者的生命。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献请求,并开始积极准备相关工作。当年12月份,孙雪锋前往杭州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在采访中,孙雪锋告诉记者,“我刚加入血小板捐献志愿者队时,志愿者人数还没有破百,后来发现群里的新人越来越多了,现在队员人数达到了400多名。”他说,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患者急需输血小板,当时不少志愿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赶到,而孙雪锋一接到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的电话,就前往献血。“当时急需A型血小板,我一看没人去捐献,我就赶紧赶了过去,身体允许的条件下,我肯定会去献血的。”

如今,在孙雪锋的家里,放满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铜奖等奖杯奖状,纸质的献血证也有20多本,“我前后献了40多次。有些人不了解献血,会说献血不好。但你看看,我这个岁数身体啥毛病都没有,我自己的身体状态我自己了解的。老家的人都知道了,说你怎么这么伟大的。现在我动员我儿子也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万一配对成功了,他就可以救人了。”上个月他又参加了血小板采集,“捐献造血干细胞半年后,我就主动跟血站联系捐献血小板。我也会一直献血到退休,啥时候不能献了才停。”

我想把健康的血输给别人

55岁的周嫣娟始终记得自己小时候看到过的献血车,当时她就在心里默默地想:“等长大后,只要身体允许我就去献血。”而这个想法终于在2017年的时候实现了。

周嫣娟记得第一次献血是因为丈夫生病,急需用血。当时血液比较紧张,医院动员家属参与献血,于是她挽起袖子捐了400毫升的血。“得知我的血通过检验后,我才明白我的身体是健康的,是可以献血救人的。”

2018年的5月23日,是周嫣娟的生日,她就跑到市中心血站,想将献血当作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但没想到,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在查看了上一次献血日期后,跟她说:“捐献全血间隔期是半年,你离捐献全血还有2天时间,目前尚不能献全血。”

心有不甘的周嫣娟想再磨一磨工作人员,能不能通容一下。此时,一名工作人员询问她是否愿意加入血小板捐献志愿者。“当时我全血、血小板都搞不太清楚,但听说同样能救人,我就同意了。”她说,“我反复询问过对身体没有影响,那就献嘛,可以让自己做点贡献,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于是从那一刻起,周嫣娟就成为了一名血小板捐献志愿者。“我还是舟山市首位捐献双份血小板志愿者呢。”她自豪地说。当时恰逢机采血小板机器安装好,自己就第一个捐献血小板了。“我的血小板计数质量比较好,每次去捐献,有的志愿者需要2个小时,我往往50分钟就采集完了,人也没有感觉不舒服。”

周嫣娟说,没献血前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底子不好,但这几年来献血后,发现自己的身体还是挺健康的。“我觉得走这条路蛮有意义的,作为一名小老百姓,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小小的绵薄之力足矣。”她表示,每次献血都是一次小型的健康体检,“只有血液健康才能输给患者,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将健康的血液输给别人。”

如今,周嫣娟的无偿献血证书和献血证早就堆积成山,但她却说:“我会一直献血,直到不允许我献为止。”

所谓伟大,不过是把一件平凡的善事做到了极致。这些热血英雄们的故事仍在延续,他们的献血证越来越厚,身边的“热血伙伴”越来越多。那些流淌在血管里的爱,早已超越了个体的善举,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光,也为“凡人微光,星火成炬”做了最生动的注脚。

延伸阅读:

你需要知道的献血小知识每献血200ml(全血)或许可拯救3个人的生命

无偿献血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善举,但献血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一般每次献血量(200毫升、300毫升或400毫升),约为人体总血量的5%~10%,并不会损害健康。

为何鼓励“成分献血”?

很多情况下,患者需要的其实只是血液中的某种有效成分。由于分离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可以将全血分离制备成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多种成分。这样能做到“一血多用”,充分利用了血液资源,而且成分血浓度高成分纯,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

献血后需要静养和进补吗?

不用。献血后24小时内不要进行强度较大的体力活动,注意饮食均衡,没必要额外“大补”。

通常,献血后1~2天即可恢复日常生活。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中心血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