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东极岛》正在全国热播,吸引越来越多人到访东极,“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档案史料汇编也将于今年出版发行——

“里斯本丸”:永不沉没的记忆

记者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8日 第 01 版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普陀区东极镇庙子湖岛,“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内,一场“里斯本丸”主题渔民画创作成果展正对游客开放,讲解员梁银娣一遍一遍地和游客讲述着那场惊心动魄的营救,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位于新城的市档案馆内,一份“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史料汇编正进入最后的审校阶段,馆长任爱珍仔细研读着书稿。一字一句批注,是她对这本今年即将出版发行的中英双语书籍的期待与珍视。

在这个“热辣滚烫”的8月,在《东极岛》的热播中,这场跨越83年的海上营救,这份跨越生死的国际友谊,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被传承,被铭记。

一个纪念馆,几代人的传承

“这是‘里斯本丸’船舱的梯子,一些英军靠着它才从船舱得以逃生。”在东极镇“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内,讲解员梁银娣向游客介绍一把巨大梯子的由来。

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该船途经东极镇青浜岛东北约2海里的洋面时被美军击中。日军不但不及时施救,反而射杀逃生人员,造成800多人遇难。危急关头,东极渔民不顾生死,一次次划着小舢板冲入枪林弹雨,先后救起384名战俘。这一无畏壮举,谱就了中英人民共同历史记忆中的感人篇章。

而这个梯子被参与营救英军战俘的庙子湖老渔民吴兰芳所保存。2003年梁银娣知道后,细心将梯子收藏了起来。2009年,纪念馆建成,梯子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这些年,纪念馆成为了游客了解“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重要载体之一。馆内,还有当年渔民给被救英军吃饭用的碗筷餐具、煎药用的土罐、送菜用的篮子等物件,还有一些珍贵的照片,以及英军后代、渔民后代之间互相赠送的画作、书信等。梁银娣对这些馆藏物品如数家珍,其中的故事讲上一天一夜也讲不完。但无论讲多少遍,她都不会厌倦:“因为这是传承。”

梁银娣是参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东极渔民的后代。当年,她的外公划着小船参与了海上营救,她的父亲则是当年前往小孩洞为英军送饭的小孩之一。从小,她听长辈们讲救人的故事,听得多了,也就生出了一种责任感。

从1989年参与文化工作开始,她就有意识地收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口述故事,对涉及的渔民信息,一个一个地进行对照。在这个过程中,她对“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是我作为文化工作者的热爱,更是作为救人渔民后代的使命。”梁银娣说。

生出同样责任的,还有其他参与营救的东极渔民的后代。胡亦芳、吴布伟成为口述者,讲述着长辈的救人壮举。吴小飞则成了渔民画创作者,用画笔进行叙述。

近期,纪念馆正在展出的以“里斯本丸”为主题的渔民画创作成果展,吴小飞便是主创之一。本次成果展共展出作品12幅,包含《救援》《接待》《隐藏》《送别》《一家子》《拥抱和平》等。从83年前渔民的海上救援、渔民热情接待英军、隐藏三名英军于小孩洞、送他们离岛前往重庆,讲到如今渔民后代与英军后代之间跨越国籍、跨越时间的友谊。

这个系列的第一幅画,吴小飞断断续续画了18年,但完成最新的一幅作品《拥抱》,她只用了20天。从18年到20天,背后是东极渔民对“里斯本丸”营救事件越来越清晰的认知,是对传承责任越来越熟悉的了解。

这份责任,也从渔民后代的第二代、第三代传承到了第四代。

“我来到青浜岛很多次,但这是我第一次进到小孩洞。”26岁的李辉说。小孩洞所在地,地势险峻,这次李辉陪着测绘组的工作人员,手脚并用地进洞测绘。

李辉是参与“里斯本丸”营救渔民的第四代后人,曾外祖马信孚是参与营救的舟山渔民之一。也许是骨子里的情感召唤,他在3年前选择回到东极,成为了镇政府文旅工作人员。

从洞里出来的李辉气喘吁吁地介绍着小孩洞的情况:“高度宽度都有限,成年人只能爬进去。”“里面有两个洞,一个洞只能容纳三四个成年人,另一个洞直通海平面,和前一个洞有四米左右的垂直差。”

这次的进洞经历,让李辉对曾外祖的壮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由衷地感慨:“我深切感受到了83年前东极渔民义无反顾的勇气,他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在东极,我知道了曾外祖的故事,知道了自己的根,深受这份精神的鼓舞,有责任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李辉说。

现在的李辉,不断增强对“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了解,做好讲解工作。“要把‘里斯本丸’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他说。

一个景点,一份跨越时空的感动

“妈妈,你看,原来沉船的地点在这里。”8月5日,东极镇“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内,9岁的王子宸指着模型对妈妈邢辉说。

邢辉是浙江安吉人,在舟山上的大学,“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是在她学生时代就熟知的历史事件,这份感动一直存在于她的心里。

“在来东极之前,我带孩子看了《南京照相馆》,孩子对抗日战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电影《东极岛》上映,我肯定要带着孩子再去看。”邢辉说。看电影前,邢辉希望孩子对这段历史有更直观的了解,所以带着他来到了东极镇,一路从东福山岛、青浜岛,游玩到庙子湖岛。船行海上,她给孩子讲着从大学时代就知道的故事,到达庙子湖岛后,她更是选择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作为参观的第一站。

庙子湖岛上的“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迎来送往了很多游客。有人像邢辉一般,因为这段历史特意前来打卡。有人则是无意间走入,却被这段历史深深震撼。美国人凯尔就是其中之一。

“我会把我在东极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发在我的社交媒体上,这是一段值得被全世界都知道的历史,舟山渔民的朴实善良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凯尔说。

青浜岛上,作为当时三位英军藏身地的小孩洞,也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

“我的爷爷奶奶看完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知道我们要来东极,强烈建议我们一定要来小孩洞看看。”来自北京的8岁男孩赵杰森说。

前往小孩洞的路并不好走,下了船以后需全程步行,越接近小孩洞,路越陡峭,但赵杰森并没有喊苦喊累。得知83年前,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东极人也曾挎着食篮,走在这条路上,只为给英军送饭时,他收获的更多是感动。

“路再难走也值得来看,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太多的贡献,东极的渔民非常英勇,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赵杰森的父亲说,这是暑假他带孩子到访的最佳红色打卡地。

小孩洞还吸引了许多单独前来的游客。即使行程再满,他们也要挤出时间留给小孩洞。来自重庆的蒋思维说:“我在重庆看的《里斯本丸沉没》,在那之后,我知道了东极除了《后会无期》中的文艺场景,还有一段厚重的历史,所以我带着别样的心情来到了这座岛屿,深切地感受了渔民的不容易,为舟山渔民点赞。”

来自安徽六安的19岁大学生刘承彪,在看完小孩洞之后,坐在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旁的凉亭中,久久不能释怀。“从网络上了解到‘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和到现场看到小孩洞,带来的震撼是不一样的。”刘承彪如是说。

83年前的“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引发海内外游客的共鸣,在他们心中深刻跨越时空的感动。

一本书,一个展,一份传承

舟山市档案馆内,馆长任爱珍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校对中的《永不沉没的记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档案史料汇编》。翻开书籍,里面是她认真阅读后留下的诸多批注。

今年,舟山市档案馆已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申报为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开发保护项目,这是舟山市档案馆第一次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档案项目,计划出一本书、办一个展览,让更多的人走进这段历史,了解这段历史,并在历史中汲取力量。

书籍《永不沉没的记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档案史料汇编》为中英双语书籍,共30万字,分为“里斯本丸”营救历史档案资料、“里斯本丸”营救口述档案史料、“里斯本丸”案件战争罪审判、“里斯本丸”沉没纪念等四大章节。

“为了这本书的汇编,我们发动了国内外的很多力量。”任爱珍说,其中有胡牧、吴似真等一直关注‘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热心人士,也有《里斯本丸沉没》的导演方励,还有无数海外留学的舟山学子、在海外生活的舟山人。其中,“里斯本丸”案件战争罪审判的档案资料为首次披露。舟山档案史志部门工作人员专程前往中国香港、英国,征集到了1942年、1946年、1948年等关键年份的报纸,找到了关键史料。

其实,早在这本书之前,舟山市档案馆已有一本类似的史料汇编,其中集合了近3万字的口述历史,是当时作为浙江省档案馆保存的“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档案的重要补充。但这本书作为馆藏资料,并没有对外发行。

这些年,关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带来的感动还在继续。“父亲的经历证明人类在绝境中依然存在光明,这种跨越国界的人性光辉值得永恒铭记。”英军幸存者后代维尼太太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首映式上的发言,让任爱珍印象深刻。因此在正在汇编的《永不沉没的记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档案史料汇编》显得格外有意义。这本书不仅更新了最新收集到的档案史料,还加入了“里斯本丸”沉没纪念这一章节,记录各类纪念活动的史料内容。“这不仅是铭记历史的方式,更是对和平的传承。我觉得‘里斯本丸’营救事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到是一件好事,大家感动之余也包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任爱珍说。

接下来,市档案馆还策划在今年办一场以“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为主题的档案史料展,让更多人了解“里斯本丸”营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