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行动新实践
全国首个贝类养殖蓝碳计量基准地在舟揭牌
探索蓝碳开发交易实践,打通碳普惠收益反哺养殖户的惠民路径
记者 黄燕玲 通讯员 沈家迪 陈洪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6日 第 01 版 )
本报讯 昨天上午,全国首个贻贝养殖蓝碳计量基准基地——嵊泗县枸杞乡贻贝养殖蓝碳计量基准地在浙江海洋大学揭牌。该基准地的建立,填补了国内贝类养殖蓝碳计量参考地的空白,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仪式现场,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海洋大学、嵊泗县枸杞乡政府、嵊泗山海奇观海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蓝碳计量基准地建设合作协议,四方将携手建立“监测—计量—交易”全链条机制,攻关计量方法学,制定企业标准,并重点探索蓝碳开发交易实践,打通碳普惠收益反哺养殖户的惠民路径。市检察院、市法院、浙江海洋大学签署了蓝碳计量基准地建设配套合作协议,为蓝碳交易提供强有力的司法约束与保障,形成“生态损害—蓝碳修复—司法保障”法治闭环。
对于贝类养殖是不是蓝碳,国际上原先争议较大。以浙海大党委书记严小军教授领衔的团队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600多天的科学研究。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首次清晰追踪到贻贝摄食后藻源碳的沉积与转化路径,对贝类养殖促进沉积物惰性有机碳累积提出了关键性证据,并初步测量出,嵊泗贻贝一年可产生惰性有机碳1900余吨。“我们认为,贝类养殖活动的碳汇功能完全可以参照联合国滨海蓝碳的基准。”严小军说。
基于该发现,6月,我市首单“海洋公益诉讼+嵊泗贻贝蓝碳”交易在浙江海洋大学成功进行,嵊泗县检察院以5万元“买下”嵊泗厚壳贻贝养殖惰性有机碳汇量500吨,这也是嵊泗贻贝碳汇资源首次实现市场化变现。
截至目前,司法蓝碳的交易已为嵊泗481户贻贝养殖户带去了近20万元的收益。“把司法和蓝碳相结合,是近几年来比较新兴的修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司法,强制破坏者通过购买蓝碳的方式承担生态修复责任,真正让生态修复落到实处。”来自检察机关的代表张嫔表示。
此次,多方协作在嵊泗县枸杞乡设立贻贝养殖蓝碳计量基准地,是前期全国首单贝类有机碳汇交易的再延伸,有望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新路径,为全国贝类养殖碳汇开发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基准地建设之后,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多年的反复计量,区域里的贝类蓝碳的科学性、计量性,能够达到可计量、可报告、可交易的国际水准。”严小军表示。嵊泗县枸杞乡政府渔农办副主任毛禹晟表示,基准地的建设,有助于枸杞乡贻贝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可以让养殖户认识到,养殖不能只追求‘量’,更要追求‘质’,质量上去之后,相对应的固碳的效益也能够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升级、健康发展以及增加经济效益的多方共赢。”